上市公司業績報告也是了解中國經濟的探針,上周剛好內需股不約而同談及困擾日本經濟多年的「少子高齡化」問題殺到中國,其影響正逐漸浮現。曾斷言「中國經濟永遠超不過美國」的著名人口學家易富賢認為,「十四五」(第14個5年)規劃的政策恐煞不停中國出生人口的跌勢,「東北的今日就是全國的明日」,經濟壓力勢與日俱增。
服裝股中國利郎(01234)以東北地區人口持續遷離解釋去年該區銷情不振之際,奶粉股澳優乳業(01717)於全年業績公告提到,育齡女性人數減少,同時住屋、教育、醫療及其他直接成本抑制生育意欲,中國新生嬰兒將面臨持續下滑的局面。頗受南下資金追捧的另一奶粉股中國飛鶴(06186)亦引述市場研究機構指出,中國嬰兒出生率降低,2020至2025年間內地嬰幼兒配方奶粉零售銷量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將為負4.1%,售貨價值平穩。
澳優提及「金主」即新生嬰兒勢將減少,固然是想帶出公司有法寶在飽和的市場中搶佔更大份額,而人口減少確實也不代表企業無法提高產品市佔率和盈利增長。不過,日本經濟長期低迷很大程度是因為「少子高齡化」,即老年人口增加且出生率低迷,內地經濟所面對的壓力絕非一家企業能夠比擬。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研究員易富賢接受本報訪問時質疑,官方的出生人口數據「一直虛高」。以2016年即內地全面二胎化首年為例,現已撤銷的國家衞計委「為了讓出生數符合預期」指同年有1,847萬人出生,可是抽樣調查顯示的總和生育率只有1.24,即實際應該只有1,200萬人出生。
易氏估算,內地去年實際生育率可能僅約0.9,出生人數不可能有1,000萬。東亞地區的出生率本已低絕全球,可是內地人的生育意願比台灣及南韓更低,避孕率、離婚率和養育成本卻更高。現在年輕一代不但不願生兒育女,甚至不願結婚,內地初婚人數已從2013年的2,386萬人降至2019年的1,380萬人,因此新生人口今後幾年將繼續下降,而上述社會現象恐怕不易逆轉。
一些人指望技術進步和人工智能(AI)彌補高齡化所造成的經濟壓力,惟易富賢反駁,AI是「1到N」的創新,可提高生產效率,「但如果沒有足夠的消費人口,那產品賣給誰?產品將是工業垃圾!」就業機會來自消費需求,消費需求則來自人口,參考美國、歐盟和巴西的數字,大致上每兩個人的消費提供一個就業機會。
現時發達國家有超過75%的就業人口從事服務業,亦即不用25%的勞動力就能為所有人提供工業和農業產品。
況且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應該是「0到1」而非「1到N」的創新,就如智能手機取代傳統手機,這需要大量年輕的智力,而人口老化和年輕人口的萎縮必然意味着創新能力和經濟活力下降。此外,人口老化導致養老金和醫保開支增加,而勞動力短缺將導致政府財政收入減少和儲蓄率下降,逐漸演變成政府和家庭的債務危機,觀乎中國不少地方政府已經面臨債務危機,今後將更加嚴重。
易富賢特別提到,若不採取更積極鼓勵生育的措施,內地全國生育率「可能會沿着東北的老路狂跌」。
東北的「少子高齡化」一直領先全國10多年,已從2000年的0.9降至2010年的0.75及2015年的0.56,言即下一代人只是上一代人的四分之一,2019年東北的本地生產總值(GDP)與2012年一樣多,目前還靠養老金全國統籌和財政轉移支付緩解高齡化危機,若全國都成了東北,又可從哪裏統籌和轉移支付?
大和資本市場亞洲(日本以外)首席經濟師賴志文表示,內地中產階層的生活成本不輕,預防性儲蓄意味可支配收入受到限制,窒礙「內循環」,而「少子高齡化」之持續會不斷加重內地債務和養老金缺口等的經濟壓力。
他續指,勞動力減少意味製造業職位會流向至尚有越南和印度等人口紅利的地區,過去還有「似樣啲」的經濟增長去支付債務,但將來勢更吃力,而當局不搞「大水漫灌」,原因之一是人口大限正在逼近,要是再「爆煲」就恐走上日本的老路,「衰唔起」。現時中國還是靠海外發債所籌集資金流進內地,抵銷印鈔對人民幣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