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野:數碼人民幣應用近在咫尺

為打造數碼經濟新優勢,中國經濟發展除了需要關注數碼化生產力的提升之外,還需推動生產關係的全面進化,而貨幣體系的革新,就是一系列生產關係變化的起點。我們認為,當前數碼人民幣已進入衝刺階段。

與外界尋求技術合作

在2020年4月,數碼人民幣的首個應用在蘇州落地,以交通補貼的形式發放給蘇州相城區各區級機關、事業單位和直屬企業員工。自2020年10月深圳羅湖首次開展數碼人民幣紅包試點後,央行已在蘇州、北京、成都,以及深圳福田、龍華區多地累計派發紅包達1.5億元人民幣。而去年11月,數碼人民幣新增上海、長沙、海南、青島、大連、西安合共6地試點,加速提升試點的地域廣度與試驗深度。海南作為自由貿易港,具有金融開放與資金自由流動的獨特優勢,試點或將拓寬至跨境貿易的場景測試。數碼人民幣推廣由最初的加油站、超市等純實體場景,逐步走向「網上+網下」融合。

自蘇州「雙十二」試點引入電商場景後,數碼人民幣網上推廣層次日益豐富,據不同銀行錢包的適配性,可在美團(03690)、滴滴、嗶哩嗶哩等多個互聯網平台使用,利用互聯網提升數碼人民幣的用戶轉化率。

數碼人民幣向外開放,相較在內地的穩步審慎推進,以覆蓋小額支付場景為先,在「外循環」中則將做出更大膽、更具挑戰性的嘗試。人民銀行數研所發布了與香港金管局、泰國央行和阿聯酋央行,共同發起多邊央行數碼貨幣橋研究項目的聲明,提出「進一步研究分布式帳本技術,實現央行數碼貨幣對跨境交易全天候同步交收結算,便利跨境貿易場景下的本外幣兌換」。

在央行數碼貨幣發展中,由於各國可能採取不同的底層架構與技術路線,如何實現跨境支付的同步交收,除了技術上的適配問題之外,還將面臨法律法規、業務 差異等多重挑戰。在「外循環」中包容開放,在謀求共識的基礎上與合作各方探索各種可能方案。

預期冬奧前全面推行

市場普遍預期,數碼人民幣將在2022年冬奧期間或之後全面落地。2月6日,北京圍繞冬奧消費全場景,主辦了「數字王府井,冰雪購物節」數碼人民幣試點活動,某種程度上提前布局了冬奧的數碼支付場景。從時間線上,數碼人民幣的推出時間表可能大幅提前。

在近期的試點中,數碼人民幣硬錢包和可穿戴設備晶片錢包成為熱門話題,可穿戴手環等硬件錢包只可作為數碼人民幣在特定情況下的補充,仍要以安全便攜為首要考慮。中國在手機內置安全晶片的研發實力相對不足,基於NFC生態的安全晶片實現國產化改造難度較大,5G超級SIM卡則能採用自主研發的金融級安全晶片。因此,數碼人民幣在物理上將盡可能樸素務實,通過手機SIM卡實現「碰一碰」及軟件在線支付或是最主流的形式。

目前,人行將數碼人民幣的主要功能定位為替代品,覆蓋日常小額支付情況。不過,從長遠看,如何與區塊鏈全程可追溯的特性結合,從而解決企業之間的支付與互信問題將成為數碼人民幣的使命。北京微芯區塊鏈與邊緣計算研究院與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基於首個自主可控的區塊鏈軟硬件技術體系「長安鏈」,推進數碼人民幣企業應用。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 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