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又稱「空白支票公司」,是近年美國企業熱門的上市方式,其操作是由基金、富豪等出資成立「空殼公司」後,再於納斯達克或紐交所上市集資,主要「任務」是在上市後一至兩年內,收購一家私人公司,將業務注入。雖然SPAC在上市時沒有實質業務,但可透過「名人效應」吸引投資者入股,博之後的收購目標能讓股價飛升。若SPAC在規定期限內(通常兩年)未能找到收購目標,投資者可取回本金。
英國富商布蘭森的太空旅遊公司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便是透過SPAC形式上市的例子,公司掛牌後備受散戶追捧,去年疫情期間,布蘭森透過減持維珍銀河股份,套現大筆資金,以挽救其受重創的商業王國。
SPAC上市時只有現金,並沒有任何實體業務,亦沒有任何業績可循,在新股文件上也不會列明收購目標,僅提到收購的行業類別或所在地區,故投資者認購時真的只講「信」字,收購項目亦可能告吹。當SPAC找到合適的收購目標之後,需要進行一系列盡職調查,並且需要通過股東會議決進行收購或合併。
由於SPAC已掛牌,因此被收購的目標企業將自動成為上市公司,對尋求上市的企業來說,SPAC可謂較具效率,甚或可於幾個月內完成,而傳統的首次公開招股(IPO)過程往往需更長時間,期間更易受市場波動等不明朗因素影響。
雖然港府慢幾拍,但不少本地知名富豪已着手投入SPAC,以迎接資本市場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