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Campus:教小朋友理財 「惜」用電子支付

疫情蔓延,市民恐怕只能減少拜年活動,隨着電子支付和交易應用日趨普及,金融管理局亦提倡以派發電子利是,取代傳統見面派利是的習慣。在數碼化趨勢下,現今小朋友自幼便開始接觸電子產品及支付渠道,有人認為,此舉容易讓其養成胡亂購物的習慣,難以培育理財概念。事實上,只要讓小朋友體驗日常生活中的貨幣運用、教導其正確使用電子產品、養成良好儲蓄習慣,同樣可以讓他們建立正確的金錢和理財觀念。

根據香港家庭福利會理財教育中心「零用錢及電子消費情況研究」調查發現,本地高達90%以上的小四至小六學生會使用電子貨幣,愈高年級的學生,便愈多機會以電子貨幣支付交通以外消費,當中大部分更不會即時留意餘額。有理財顧問認為,小朋友使用電子支付的趨勢無可避免,但家長可及早管理其消費行為,灌輸正確理財觀念。

真錢過手勿亂揈

早前有媒體報道,一名小五學生的家長在小朋友手機安裝Android Pay支付,並綁定自己的信用卡帳戶作應急錢,惟月底收到千元帳單,原來是小朋友多次到便利店買遊戲點數卡,每次消費50至100元不等。

理財社工指,新一代家長多以八達通形式給予孩子零用錢,部分甚至設有自動增值功能,當小朋友長期「無錢過手」,以電子渠道消費,便很容易誤會錢是用之不盡。他建議先給予真錢作零用錢,當小朋友接觸到基本貨幣,即懂得如何使用真錢儲蓄及購物付錢後,再告知他們電子貨幣是以數碼記帳形式取代現金,並不等於免費購物,這樣更容易助他們樹立正確金錢觀。家長可為小童八達通儲值設限,或給小朋友現金增值,避免孩子透支金額之餘,亦可讓其感受八達通裏的錢並非無窮無盡。

限制八達通用途

沒有經過硬幣或紙幣交易,小朋友或誤以為「嘟八達通」等於買東西毋須付錢,建議家長可為小朋友提供小面額的八達通,並限制其用途,例如只限於屋苑出入登記、交通費等;至於買零食或自己喜歡的東西則以現金支付。另外,為小朋友提供八達通前,亦可先向他們解釋八達通之所以可以用來消費,是因為父母將金錢存入卡內,讓他們明白金錢得來不易。

林太現時育有兩個兒子,分別就讀小學及中學。她認為,電子貨幣的金錢概念太模糊,不適合小朋友使用。為避免兒子成為「大花筒」,她每星期只會給大仔50元搭車錢,然後叫他自己去增值。

她說:「第一,切勿為孩子的八達通提供自動增值,反而在八達通金額用完後,再給他們現金增值會更好;第二,教育小朋友盡量不要用八達通買東西,只用來搭車,因為購物會在不知不覺間使錢,對金錢實物的概念不夠重;第三,年紀較大的孩子,不適合為他們提供附屬卡,還是建議其使用現金。」

想享受 需要等待

現時育有一對孖女的高富金融集團研究部高級經理黃文傑認為,最好在小朋友接觸電子支付前便讓他們有理財概念,建立延遲享受的習慣。一般小朋友難以明白複雜的理財概念,但家長可以投其所好,譬如小朋友喜歡模型,便告訴他如果想買更大的模型,單靠利是錢是不足夠的,需要多儲幾個月零用錢才能買到,藉此讓他理解不能先使未來錢的道理。

林太每星期會給兩子50元搭車錢及60元零用錢。若要買玩具,價錢又不算太貴,林太會要他們自己儲幾個月錢。除非節日或考試取得好成績,才會送禮物。

儲蓄學財富管理

黃氏又建議,家長需先教會他們基本財富管理。小朋友的財富可分為3部分:第一是消費,包括買文具玩具,佔比不宜超過一半;第二為儲蓄,最好達四至五成;最後是分享,例如捐錢給慈善團體,使他們建立正面的理財思考。

林太亦指,會教兒子將錢分開兩份,一份用來儲蓄,佔最少三至六成;其餘可讓他們自由消費。不過,她看過不少報道,認為較理想的做法是將錢分為4部分,其中55%為儲蓄、30%為消費、餘下則留待買禮物送給家人或朋友生日(10%)及慈善用途(5%)。「學習到儲蓄,同時學習到消費,消費則盡量買自己需要的東西以及獎賞自己的物品。留錢送禮則是讓他們學習感恩及愛其他親人。慈善就是慷慨別人。」

養成記帳好習慣

香港會計師公會早前向過千名中小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僅35%有記帳習慣。該會建議家長需培養小朋友記帳習慣,對其了解消費行為及進行理財規劃有很大幫助。黃氏指,現時使用八達通層面廣泛,若設自動增值,變相小朋友可以花費的空間愈來愈大。隨着小朋友長大,亦會接觸其他電子支付工具或附屬卡,因沒看到自己實際用錢,而不覺得「肉痛」,很容易造成超支。他建議家長可要求小朋友量化記錄所有現金及非現金的收入和支出,每月甚至每星期繳交月結單一次,由家長定期監管,小朋友便學會控制支出。

為消費開支負責

另一方法是要子女為自己的消費開支負責任,由於小朋友每次透支都有父母墊底,久而久之便會有錢很容易賺的想法,並養成亂花錢的習慣。

為預防小朋友長大後變成「周身卡數」的信用卡奴隸,黃氏建議可採取獎罰機制,若孩子用了額外零用錢,超支部分需要由他們自己填補。例如家長上月給小朋友100元零用,但他今月花了120元,家長下月則只發60元零用,除了要他繳付多出的20元,更實行「雙倍懲罰」,令他們體會透支是要付出的道理。

林太表示,有時候兒子會要她幫忙透過電子支付工具如PayMe付款購物,會要求兒子先向她支付現金,然後才幫他轉帳。「因為我不想他們先使未來錢,更不想他們太快有信用卡先繳後付的概念。」

從日常生活着手

有專家提醒,爸媽可從日常生活中教導小朋友理財觀念,例如一家人購物時,讓他們了解不同貨品的價錢,並貨比三家,結帳時亦可學習計算金額,培養他們成為精明消費者。家長可與小朋友一起審視消費紀錄,教他們分開哪些是「需要」、哪些是「想要」的東西,如非必要的花費便盡量省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