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分析:港下半年望復甦 商廈租賃勢回升

疫情肆虐下,去年實體經濟受疫情影響而重創,但資產價格受進取的貨幣政策支持,而不斷上漲。香港出現類似情況,在過去一年,旅客到港人數大幅減少,影響零售和酒店等行業,海外資金卻不斷流入香港。

可能有投資者擔心,外國和內地旅客減少會否引致經常帳戶出現赤字。從香港統計處去年首9個月數據看到,雖然香港服務帳戶盈餘收縮,但貨物貿易帳戶赤字亦大減,兩者抵銷後,估計去年全年仍錄經常帳盈餘,情況應該和2019年變化不大。

未見資金大幅流走

整體來看,大家所擔心香港因政治環境改變,而引發的走資情況暫時未有發生。因資金充裕,反映二手樓價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在去年也平穩地在175點上下整固。

至於未來香港情況如何,樂觀的看法是指政治環境穩定下來後,政府施政反而更容易,有利推出措施刺激經濟發展。

香港低稅率環境保持不變,再加上資金仍然可以自由流動,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應能維持。至於最悲觀的看法,則是港人紛紛賣樓套現移民海外,外國公司可能會擔心法治改變,而遷離香港。

從經濟和投資層面來看,有些想法可供大家參考。

在家工作難成常態

第一,當疫苗開始廣泛接種,疫情應會改善,香港經濟也可能會在下半年慢慢復甦。當旅客數字回升,零售業所面對的窘境也會得到紓緩。在一些西方國家,經過疫情後,在家工作或會維持。但香港地小人多,居住環境擠迫,大部分不喜歡長時間呆在家裏,在家工作看似不會成為常態。除非企業真的大幅撤離香港,否則對商業大廈的租賃需求終會回來。細看一些傳統香港收租股,現在跟資產淨值折讓超過70%,看似有點過分。

第二,香港每年私人樓宇(包括新盤和二手樓)成交量為約6萬宗。簡單計算,假設30萬持有BNO護照的港人在未來3年離開香港,根據香港平均每戶人口數目約2.7人計,等於大約11萬個住宅單位。再假設一半人會賣樓,未來3年每年額外住宅供應有約1.8萬個,等於每年成交量三成。不過,以上計算方法有不少假設在內,預計實際的數目會小於此。

行健資產管理公司首席分銷總監 石醴泉(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以上只反映當時觀點,並非投資建議,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