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野:放水釀「泡沫循環」 復甦路難行

疫情去年衝擊全球,只是許多結構性問題集中爆發的一個導火線,長期的危機——「泡沫循環」才是本質。這些經濟和金融層面的結構性問題隱患一早埋下,且愈演愈烈,導致全球經濟陷入了持續達20年以上的「危機——泡沫」孱弱循環。

近20年來,全球遭遇兩次較為明顯的衝擊,儘管性質明顯不同,但都出現了潛在危機。當中包括製造業,此為海外供給側的重點,在經濟衝擊後,製造業產生了永久的產能損失。同時,由於各國採取貨幣寬鬆措施刺激經濟,惟製造業未能受益,反而催生了更大的金融、地產泡沫。因此,泡沫循環長期持續,而疫情的衝擊,某程度上是這一長期循環的延續。

補貼過度 反影響製造業

回顧2020年,是實體、政策,加上短期及長期利淡因素的總爆發。疫情對服務消費需求的衝擊,直接轉化為服務消費就業的影響,而就業是居民收入的直接來源,至此第一條「暫時性脆弱螺旋」浮出水面。製造業就業的永久損失,疫情實際上暴露了第二個更為長期的「脆弱螺旋」:疫情持續時間愈久,製造業就業損失就愈久,未來經濟恢復強度愈弱。居民端的永久損失,同樣會在需求端,進一步導致螺旋式收縮的效應。

另外,補貼愈過度,生產愈慘淡。本輪疫情期間,海外主要發達國家以直接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的方法,增加居民收入,居民購買力得到了保障,耐用消費品增速普遍衝高。但「過度」的財政刺激,在生產端卻帶來了適得其反的效果。而低利率持續愈久,資產泡沫愈大。戰後最大規模的財政赤字計劃,背後無疑需要央行擴大資產負債表來「埋單」。

從「赤字貨幣化」的角度來看,海外央行本輪的大幅擴表普遍是成功的。不過,能傳導至實體經濟嗎?事實上,僅剩向地產的傳遞機制成功,其他傳導至實體的可能路徑均已被「大水沖毀」,僅能帶來資產泡沫。最後,全球經濟的緩慢復甦凸顯出上述4大脆弱邏輯相互交織、螺旋下滑的困境,在無法一一解除這些短期和長期、實體和政策層面的脆弱邏輯鏈條之前,全球經濟在今年的恢復之路也將困難重重。

展望今年前景,可謂「進退維谷,脆弱復甦」,疫苗難以變成宏觀層面的樂觀因素。當前疫苗接種的速度、全球同步情況等,並不能支持第三季之前全球形成「免疫屏障」的樂觀假設,從而對全球服務業需求和就業的恢復並不宜過度樂觀。因此,財政刺激仍需持續,製造業損失必須面對。今年距離全球財政的正常化仍為時尚早,而疫情和過度補貼的長期持續,只會令製造業的永久性就業損失更加確定,美國勞動參與率的下降也可能進一步長期化。

美長期低息損金融體系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變數是,美國聯儲局要長期低利率,還是要避免出現下一輪金融危機?長期低利率有助於美國大規模財政刺激計劃融資,但也會加重美國金融體系、資產價格的脆弱性,可能推升下一輪金融危機的概率。市場預計2021年聯儲局可能放慢擴表速度至每月400億美元,並就2022年開始的縮表給出指引,料10年美債收益率可能升到1.5至2厘之間。另料美國2021年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增3%,發達經濟體實際GDP則預計增3.2%。

最後則是對中國的影響,預計2021年海外工業生產恢復之路步履蹣跚,供需缺口仍大,但趨於小幅收窄,預計中國出口美元計價按年增長10%左右,主要的增幅集中在上半年,預計人民幣相對美元再度小幅升值,但年內空間不大。對應到美匯指數2021年底94至96左右的預測區間,我們預計人民幣兌每美元年底約在6.3至6.4之間。

申萬宏源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