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抗疫諉過 開闢對華戰線

去年1月中,即全球疫情在港大爆發前夕,中美簽署了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當時金融市場尤其憧憬,中美關係可望穩定下來,並估計下半年美國將着手推動第二階段貿易協議談判,順理成章為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11月大選連任造勢,並在特朗普順利連任後才落實簽署,營造又一「政績」功效。詎料,一場世紀疫情來襲,特朗普亦沒有成功連任,從此改寫了去年中美關係發展的軌迹。

人幣美元表現兩極化

由特朗普政府與中國副總理劉鶴簽署首階段貿易協議開始,為時18個月的中美貿易戰,暫時換來喘息機會。據此,中國承諾兩年進口2,000億美元美國商品,近500億美元為農產品,能源及製造業產品則另計。在貿易戰之前,中國每年進口約1,300億美元的美國產品和560億美元服務。因此對中方而言,這份貿易協議代表承諾增加美貨進口量。

為此,美國亦同意將針對1,2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新徵關稅降低一半至7.5%,但對2,500億美元的商品徵收的25%關稅則維持不變。特朗普當時指,中美可簽訂第二階段協議,屆時他會同意取消全部關稅,顯見特朗普一直盤算如何在「貿易戰」穩操勝券,以作為他取得連任的重要籌碼。不得不提的是,在簽訂首階段貿易協議之前兩日,美國已宣布將中國從「貨幣操縱國」名單中剔除,而這份首階段貿易協議,亦明確列出中國承諾不以價格競爭目的而將貨幣貶值,否則美國將對華加徵更高水平的關稅。

可惜一場疫情,令特朗普的如意算盤無法打響。美國疫情更一發不可收拾,聯儲局去年3月不惜推出無限量化寬鬆、零息政策及購買企業債的措施來救市,令美元在反彈過後,便進入大型貶值周期,反觀人民幣自去年中不斷升值。去年疫下中美貨幣匯率的表現兩極化,顯示中國不但未有因首階段貿易協議而「蝕章」,反因在防疫戰中遙遙領先,經濟較快復甦,吸引全球熱錢流入,緩減經濟壓力,與疲弱的美國經濟及美元表現形成強烈對比,疫下中、美經濟形勢高下立見,亦促使美國加大對中國的打壓力度。

全球經濟衰退,本身就不是打貿易戰的好時機,皆因全球整體貨品需求都疲弱,疫下美國亦「變招」打壓中國,包括加強打擊中國科企,如切斷華為晶片供貨;制裁中芯國際(00981)、中資能源股及電訊股等;針對在美上市中概股在內的企業,實施更嚴格的審計監管;並限制美國人投資部分中企等。總而言之,美國將戰線由「貿易戰」延伸至「科技戰」及「金融戰」。

蠻橫打壓「香港製造」

在金融戰中,香港更成為美國狙擊的焦點,美國不但取消香港貿易上的特殊地位,還要求輸美港貨禁止標籤「香港製造」,更制裁中、港官員。而針對中企股的制裁,更引發港股金融市場大為動盪。在特朗普卸任前的最後兩個月期間,美方更對中港金融及企業胡亂發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