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點評:港宜融入「需求側管理」 商機無限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早前在北京閉幕,國家領導人對今年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多項部署。由於今年是「十四五」(第14個5年計劃)發展規劃的開局之年,加上疫情衝擊全球經濟和生產鏈,歐美等國家恐陷入衰退,而率先控制疫情的中國,不僅成為去年全球唯一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相信未來一段時期都會擔當火車頭角色,因此外界普遍關注此次會議的動向。

從公布的內容可看出,未來中央會進一步支持強化科技創新發展及產業鏈升級外,擴大內需,形成以內需為主,推進國內國外「雙循環」,將會是重點工作。尤其今次首次提出通過「需求側管理」,提升內地消費及經濟體系整體效能的要求。這顯示出中央未來有意通過刺激內地龐大的消費市場,確保內循環能產生足夠的動力,支持經濟穩健發展。

「需求側管理」可被視為「十三五」時期提出「供給側改革」的延伸。在優化了內地整體生產結構,淘汰了許多勞動性密集和低技術性含量的產業後,目前內地已出現華為、大疆、騰訊控股(00700)、小米(01810)和阿里巴巴(09988)等企業。

同時,內地居民的收入在「十三五」時期大幅上升,中等收入人口從2010年的一億人,上升至2019年的4億多人。因此,未來如何釋放民間的消費潛能,就要在「需求側」方面下工夫,例如通過完善社會保障,設法引導民眾為提升生活質素而樂於消費,從而帶動整個產能持續運轉和不斷追求升級。

配合內地經濟消費轉型

事實上,綜觀歐美一些比較發達的經濟體,在發展過程中都經歷過從生產型向消費型轉變,這是大國經濟的重要特徵。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消費市場仍有很大的開拓空間,特別是中高端商品及服務業,這點從今年海南放寬免稅限制,奢侈品消費額急升就可見一斑。

香港是一個自由港,服務業是強項,亦是重要的國際金融、商貿及航運中心,在以消費帶動經濟增長方面,較很多內地城市具有經驗,加上與國際市場高度接軌,若能發揮所長,積極融入「需求側管理」政策,為內地市場引入更多國際品牌,並為內地企業和消費者提供更優質的中高端服務,在「雙循環」之中發揮「潤滑劑」的作用,可說已商機無限。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