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國內生產總值(GDP)去年雖突破百萬億元人民幣,但受疫情拖累,僅年增2.3%,乃改革開放以來最慢。踏入2021年,面對新十年開局遇冷,疫後貨幣政策啟動正常化,增添消費疲弱、失業和債務高企等挑戰。面對內憂外患,經濟增長波動或已取代高增長成為新常態!
去年初疫情重創全球經濟,內地經濟曾負增長,惟其後疫情受控,生產逐步復常,下半年追回部分失地。只是,全年計增長僅錄得低單位數字,與十三五期間平均增速6.5%的目標有距離,未能為這個5年計劃畫下完美句號。
值得留意的是,去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3.2萬元人民幣,人均GDP雖然連續兩年超過1萬美元,躋身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但充其量只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與高收入國家相比,尤其與美國人均GDP逾6萬美元差距不少。即使美國去年經濟衰退,但隨着政局底定,大型刺激經濟方案有望出台,別低估其經濟自我修復的能力,更要提防新政府聯合盟友合縱反華,勢要將中國這個競爭對手徹底拋離。
面對外部衝擊不減,內地有意力谷「內循環」,惟去年數字顯示,消費逆勢下挫,顯然是棘手之處。在中美貿易戰及疫情夾擊下,出口業本就捱打,冷不防近半年人民幣升值,猶如向業界多補一刀,企業賺外匯變得愈來愈艱難,大量中小企難以生存,激化失業情況。
表面上,去年內地年均城鎮調查失業率雖為5.6%,但這是指有城鎮戶籍人口的統計數據,由於失業人群主要集中在非城鎮戶籍人口,實際的失業率可能是雙位數。此外,為嚴控樓市泡沫,內地當局正加強調控,過去不少城鄉居民靠地價上升而暴富,如今這個財富效應不再,無論居民消費信心和地方政府財政都大受影響。
展望今年,疫後當局要逐步推動貨幣政策正常化,保持物價穩定,意味要收回市場流動性,企業高負債問題不無挑戰,本來加快汰弱留強非壞事,問題是就業市場波動,不利「內循環」戰略,並對金融系統構成風險,故貨幣政策得拿捏準確,免搬石砸腳。
由此可見,即使內地成為去年疫下唯一一個主要經濟體錄得GDP正增長,惟不足以沾沾自喜,更不能鬆懈,皆因可持續發展需要世界經濟需求來支持,在自顧的同時也要精準扶外。未來中美關係會否有轉機,與歐、亞經貿合作能否開創「區域一體化」新里程,關係到新十年變局,甚至王者輪替,且要咬緊牙關,繼續沉着應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