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飼料需求急增,今年11月玉米進口量創歷史新高,帶動全球玉米價格創出32年以來最長升勢,成為繼大豆之後,另一有望再挑戰紀錄高位的穀物。
中國玉米的主要用途是飼料與再加工兩大領域,兩者分別佔63%和30%,合計佔比超過九成。目前,乙醇汽油的生產技術對糧食農作物的依賴非常大,當中尤以玉米、小麥、稻米等為主要原料。數據顯示,中國今年玉米產量約2.6億噸,較上年整體略為減少77萬噸,惟值得留意的是,過去3年內地玉米都出現供不應求,短缺平均維持在1,700萬噸以上,故數據也顯示,中國11月進口玉米按年大增12倍,令今年首11個月總進口量增長超過1倍,達到900萬噸,超過了720萬噸的進口關稅配額。市場預計,中國全年玉米進口量將達到1,000萬噸左右,明年進口量還將繼續增加。
亦因如此,內地11月自產玉米批發平均價漲至每斤1.2元人民幣,較今年初升了31.8%,創6年以來新高。中國農業農村部官員唐珂日前直言,玉米供求存在缺口,市場看漲預期增強,資本炒作和貿易商囤糧加劇,均是玉米價格高企不下的原因。由於目前內地生豬產能已恢復到往年的90%以上,養殖業持續擴張,飼料需求料增。與此同時,玉米再加工企業產能龐大,因擔憂明年供應緊張,擔心價格再升,因而有囤糧傾向。
誠然,再加工企業的擔憂不無道理,因南美洲乾旱影響收成,令目前世界玉米供應相對緊張。商品分析師預期,明年巴西和阿根廷的穀物產量,將是決定未來一年價格去向的關鍵因素。事實上,反映國際價格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3月份玉米期貨已連續11天上漲,創下1988年以來最長升勢,周四收報每蒲式耳4.51美元,年內已累升16%,有望造就2010年以來最大升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