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霸主地位再降級

美元全球貨幣主導地位再現降級迹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公布,美元今年第三季佔全球外匯儲備的比率降至60.46%,已連續兩季下滑。與此同時,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報告亦指出,11月人民幣國際支付的比率升至2%,為自2月以來再創新高,超過加元升上第五位。專家認為,雖然美元的全球金融支配地位不會短期內消失,但長期下降趨勢難以扭轉。

事實上,在美國聯儲局瘋狂放水下,反映美元兌一籃子貨幣的美匯指數自3月見頂以來,已累挫13%,市場普遍看淡明年跌浪持續且難言見底,促使部分央行儲備管理者因此作出相關部署。

歐元佔外儲比率達20.5%

據IMF報告顯示,全球央行的外匯儲備規模由第二季12.012萬億美元,增加至第三季破紀錄的12.254萬億美元(約95.58萬億港元)。各種貨幣的外儲中,雖然美元外儲金額由第二季的6.899萬億美元升至6.937萬億美元,佔比依然最高,但已連續兩季下滑,由第二季的61.2%降至60.4%,而去年第三季達61.5%。

美元弱勢下,歐元得益,其佔外儲比率企穩20%之上,第三季達20.5%,略高於第二季的20.1%,惟較2009年頂峰28%仍有一段距離。由於近一年美元與歐元外儲佔比呈此消彼長形勢,令一些分析員開始質疑,美元能否維持外儲的主導地位,尤其是美國的地緣政治力量正持續減弱、債台高築,以及替代貨幣湧現。

分析指美元已陷周期熊市

更甚的是,美元在國際支付的主導地位遠遜外儲。數據顯示,歐元自10月份國際支付比率自2013年2月以來首次超越美元後,雖然美元於11月份再度超前歐元,比率分別為37.63%及37.44%,但兩者差距甚小,隨時有再被爬頭之虞。再者,人民幣11月在國際支付比率由10月的1.66%,躍升至2%,自2月以來再創新高,排名更升一級,重上全球第五位。其他主要貨幣方面,英鎊及日圓11月國際支付比率分別為6.86%及3.44%,佔據第三、四位;加元、港元及澳元的比率分別以1.76%、1.45%及1.44%,排名第6至第8位。

就此,研究機構Rosenberg Research首席經濟學家兼策略員羅森柏格警告,美元總有一天失去主導地位,如以往所有外儲貨幣般。他解釋,美元目前雖然仍具有壓倒性的主導地位,即使疫情爆發後,這個地位未出現立即消失迹象,但美元目前無疑是處於周期性熊市。

中俄貿結 自家貨幣佔24%

回顧歷史,美國於1872年超過英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進一步躍升為全球最大出口國,美元到了1920年代中期,開始挑戰英鎊的全球儲備貨幣地位,再取而代之。由於華府在總統特朗普主政下,近年密集地向外國企業及個人進行金融制裁,掀起一些國家對外匯儲備組合中的美元資產安全疑慮,被迫加速其「去美元化」的政策。

外媒早前根據中國與俄羅斯的官方數字指出,兩地今年首季的雙邊貿易中,以美元交易結算的比率首次低於50%,只有46%,歐元比率達30%,創下新高,中俄兩國貨幣合共亦升至24%的歷來最高水平。俄羅斯科學院的遠東經濟研究主任Alexey Maslov認為,中俄的「去美元化」快接近「突破時刻」,將提升兩國「金融結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