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在全球蔓延,經濟集體衰退,香港更因抗疫不力,令本地失業率「衰過九七、差過海嘯」,在亞太區衰到貼地!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發表《2020年亞太就業和社會展望》指,港府雖為疫情給予的資助比例在亞太區第二高,僅次日本,但第三季的失業率高於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成為亞太區唯一一個失業率高於當時的地方,即差過澳門、台灣和新加坡等,極為羞家。
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講師陳偉強指出,香港失業率高企,與政府「唧牙膏」式抗疫有關,「令痛苦持續落去,明年恐怕會有更多企業倒閉」,失業率或會再上升。反觀內地抗疫方式取得成果,經濟逐漸回復。
據ILO報告,港府就疫情投放的資助,佔2019年的本地生產總值(GDP)達52%,在亞太區比例僅次於日本的65.5%,惟顯著高出第3位澳洲逾20個百分點。報告指,港府的做法與老撾、緬甸、巴布亞新畿內亞等相似,都是將少於30%的資助直接用於收入的援助,也顯著低於區內中位數65%。陳偉強也批評政府的資助沒有直接入打工仔口袋。
按該組織報告,香港今年第三季失業率為6.7%,在亞太區排名第4高,按年增幅卻排第二高,達3.6個百分點,僅次菲律賓的4.6個百分點。若以工時計,就業不足率(即主動找長工,但每周工作少於35小時)亦大增,在亞太區6個有相關統計數據的經濟體中排尾二,在本年第二和三季飆254%,在越南(增327%)和泰國(增149%)之間。
報告亦提到亞太區年輕一代的職業前途因疫情受阻,影響收入,由於他們工作經驗較成年人淺,能找到長工的機會較低,且在疫情之下容易被裁。當中,香港年輕人失業率在今年第二季按年大增近8個百分點,遠超成年人,「冠絕」10個有相關統計的亞太區經濟體。
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稱,綜觀全球年輕人失業率一向高企,香港本次排名變化最高,或與去年示威運動有關。他又指,香港失業率飆,主因旅客由每年6,000萬人突然變近零,令旅遊、餐飲、零售等行業受重擊。未來失業率仍要看政府控疫方式,但因建造業漸回復,失業率未必再會突然轉壞。
總結ILO報告,疫情使亞太區今年流失8,100萬個工作機會,亞太勞動貧困人口(每天生活費低於15港元)今年達9,400萬至9,8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