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野:遭美制裁中企不宜沾手

港股周一突插,有指美國將最快於日內再制裁至少12名中國官員,執筆時儘管未獲美方回應,但大市對相關消息敏感度仍高,投資者要提高警覺,尤其是年尾投資者或紛獲利。

近月美國對中國有關的「禁制」動作特別多。11月,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制裁31間中國企業,指控這些企業受中國軍方擁有或控制。上星期,美國政府再將4家中國企業列入國防部的黑名單。投資者似乎一度樂觀預期拜登上台,中美關係可回暖,惟現任的當權者仍是特朗普。中美關係在未來一段長時間面對相當大挑戰,政治因素不可以完全抹掉。

事實上,在資本市場裏,相關上市公司開始受到較大影響。由於美國將中資企業涉及中國解放軍,限制美國企業或個人投資,國際指數公司最新從指數系列剔除相關股份。富時羅素就公布,在富時環球股票指數系列(GEIS)、富時中國A股全盤指數系列,剔除8家中國企業,包括:中交建(01800)、中車(01766)、中鐵建(01186)的AH股、上海上市的中國衛星、中國核建、中科曙光、中國化學,以及深圳上市的海康威視。

欠缺買盤股價勢挫

同時,全球最大指數供應商MSCI明晟和納斯達克表示,或於今周決定是否作出相應調整,將被制裁股份剔出。儘管有投資者認為拜登未來或會撤回特朗普的行政命令,但指數基金減持下,被動式資金將要進行減倉,相關上市公司需經歷捱沽,股價才有望回穩。已被列為禁止買入名單,美國投資者不但是個人或機構都不得參與投資,也不能排除歐洲投資者涉及在內,有沽盤沒有買盤,股價結果是跌。

當然,大可說還有中國基金及投資者護盤,當經歷過鑽石底、嬰兒底、兒童底就知理論是空談。而作為理性的投資者不應盲猜撈底時機,不如留待大部分負面消息過去才再吸納,而且政治問題不容易在股票市場上解決,投資者遠離較可取。

宏滙資產管理董事及投資策略總監 林嘉麒(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