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債券市場,今年規模已突破17萬億美元,單計全年境內的地方政府債發行規模,更有望打破2016年的歷史高位。不過,巨額債務恐同時埋下隨時違約的計時炸彈,國家財政部部長劉昆日前發表署名文章指,須合理確定政府債券規模,適度加強省級防範及化解債務風險的責任。
人民銀行及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底止,內地債券市場託管餘額已增至114.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相當於逾17萬億美元。今年首10個月累計,地方政府債發行額亦飆至6.12萬億元,於10月底地方政府債務餘額甚至高達25.8萬億元,由於全年尚餘2,000億元額度的專項債可供發行,故全年地方債發行規模或衝高至6.5萬億元。
不過,內地政府對債市急速擴張並非全然放任,近期國有企業背景的債券連環違約,便可反映一二。分析指,內地政府或尋求市場化的方式處理風險,包括透過競爭淘汰較弱的債券發行人。投行富瑞發表報告指,星級國企信用債意外違約,實際可由各家銀行對相關企業的授信過程變化,了解信用債券違約如何有計劃地發生。
儘管違約事件對短期市場情緒及指標不利,但從長遠來看,允許相關國企違約是債市風險重新定價的必要條件,故該行預料不少類似的國企短期內會爆發債務危機。
國際評級機構標普也發表報告指,地方政府為國企提供支持的資源將變少。由於地方政府正致力走出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意味支持國企方面將更有選擇性,令當局對國企違約的容忍度提高。標普亦估計,作為地方政府財政改革一環,當局或容忍更多國企違約事件發生。
財政部近日對化解隱性債務風險亦表示關注,劉昆撰文指出,要完善常態化監控機制,決不允許通過新增隱性債務而展開新項目,並嚴禁地方政府以企業債形式增加隱性債務。可想而知,債券發行人捲入破產程序的情況將會更多。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正式探索個人破產制度,並發布試行工作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