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任期即將屆滿,市場焦點已轉至拜登經濟政策上,尤其中美之爭去向。美國政府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資深研究員Gary Hufbauer認為,中美貿易戰持續時間將超過拜登的4年任期。他提醒,貿易戰已演變成「第二次冷戰」的一部分,戰況可能有起伏,例如拜登在言語上可能不會像特朗普那麼激烈,但中美關係已無可能回到小布殊和奧巴馬時代。
綜合市場分析,拜登將從「更換武器、終極目標及策略」3方面着手:
第一,更換武器:集體談判取代關稅。拜登在競選中也展示出對華強硬的態度,惟他屢次批評特朗普無限制施加關稅。在拜登和其支持者看來,「中國貿易不公平」這個診斷無錯,但「關稅」藥方錯了。
經濟學人智庫研究分析師Imogen Page-Jarrett指,拜登可能不會揮舞關稅大棒威脅中國,轉而利用貿易爭端解決機制、集體談判以及國內稅收政策來支持美國企業。在這種情況下,特朗普時代幾乎被邊緣化的世界貿易組織(WTO)可能將重新發揮作用。
第二,更換目標:縮小逆差到利用地緣政治。當拜登重塑對華方針時,可能減少針對盟友的關稅,集中壓力對付中國,可能包括人權問題。專家認為,拜登可能利用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的摩擦,例如中國與印度的邊界爭端,與澳洲的新貿易戰,以及與日本、南韓、台灣的長期緊張關係。對中國而言,這些國家不乏重要的貿易夥伴,若共同施壓,造成的經濟打擊將遠超美國「單打獨鬥」。
第三,更換策略:全面施壓到重點突破。今年疫情肆虐後,特朗普任內經濟成績被抹去。在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失面前,貿易戰帶來的政治利益幾乎不值一提。Hufbauer說:「特朗普試圖將經濟生活幾乎所有領域都定義為『關乎國家安全』,因此對TikTok和華為等施加禁令。」
他認為,拜登會試圖將國家安全問題限制在5G、人工智能、先進半導體等領域。在這個較短清單上,拜登會盡量與美國盟友達成一致。然後在2021年中期,拜登制訂出對華大戰略後,估計會豁免部分對華關稅。然後,人權問題和地區安全可能成為對華政策的「主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