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月內叫停發債規模321億

近月內地國有企業先後爆出債券違約,不少地方投融資平台隨即叫停發債,與認購反應明顯降溫有關。根據內媒統計顯示,11月份截至周一為止,延遲、取消或發行失敗的債券規模高達321.1億元(人民幣‧下同)。

單計上周,延遲或發行失敗的債券規模達190.1億元,按周暴增近1.8倍,發債主體不少為地方投融資平台,即主要由地區政府注入土地等資產而成立。隨着華晨中國(01114)母公司華晨汽車集團上周遭債主向內地法院申請破產重整、河南省國資委旗下的煤企永城煤電違約事件曝光之後,本周一要求取消發行的債券規模更達63億元。

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昨公布,近日對永城煤電開展自律調查。據調查線索並結合相關市場交易訊息,發現海通證券(06837)及其相關子公司涉嫌為發行人違規發行債券提供幫助,以及涉嫌操縱市場等違規行為。該協會將對海通證券及其相關子公司開展自律調查。

業內人士指,近期國企背景的違約事件衝擊投資者的信心,對信用評級產生懷疑之外,亦對地方國資股東兌付債券本金及利息的意願有保留。

紫光系違約 涉13億

值得留意是,紫光芯盛及紫光國際周三已分別公布,旗下共4隻在香港交易所(00388)掛牌的債券自昨日午後暫停交易。公告指,留意擔保人無法贖回13億元債券,引致在岸債券違約。

背靠北京清華大學的中資科企紫光集團此前已宣布,一筆13億元私募債未能如期足額償付,並遭內地信用評級機構中誠信國際下調該集團的主體信用評級至「BBB」,主因此次違約或將觸發部分其他有息債務交叉違約。

國際評級機構標普的報告卻指,內地政府將把重心再次放回國企降槓桿上,故料內地企業的債券違約事件會更多,但現時違約率仍很低,相信不會引發系統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