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殭屍」集結恐快爆災

新冠肺炎疫苗研發接連報捷、美國新申領失業救濟金人數及失業率下降,以及股市屢破頂,似乎正預示經濟復甦指日可待。不過,據外媒統計,美國出現了上世紀日本經濟迷失的重大凶兆,就是「殭屍企業」激增至527家,佔全國首3,000家企業近兩成,總債務暴增至1.36萬億美元(約10.6萬億港元),這枚未爆的「巨型炸彈」遠超2008年金融海嘯時的5,000億美元!日本軟銀集團(Softbank)創辦人孫正義警告,2至3個月內可能引爆「海嘯級」金融災難。

「殭屍企業」是指企業收入僅夠或甚至不足以支付債息,更遑論償還貸款本金,如是者,只能靠各類債權人持續注資來維持。

涉及油企和郵輪業龍頭

美國今年因疫情影響,新增殭屍企業名單令人觸目驚心,除飛機製造商波音、油企埃克森美孚外,郵輪業龍頭嘉年華、全球第二大航空公司達美航空、曾是連鎖百貨「龍頭」梅西也在當中。

有經濟學家指出,美國聯儲局為避免大量公司破產或要拯救「大得不能倒」巨企,讓它們獲得實際幾乎無上限的信貸,雖然短期能避過經濟陷入大蕭條,但可能導致資本流向生產效率低殘的公司,長期會抑制就業和經濟增長,對復甦造成深遠影響。簡而言之,就是短痛與長痛的差別。

就此,跨國投資管理公司阿波羅首席經濟學家Torsten Slok說:「我們更應該問的是聯儲局基於維持市場穩定的心態選擇介入,那些原本就應該被淘汰,現在卻活下來的公司會怎樣?資產被困在無力進行投資和擴大業務的殭屍企業裏,對經濟有何影響?」

事實上,反映美國整體首3,000家企業的羅素3000指數成分股中,有超過六分之一在過去一年已變成「殭屍中的殭屍」,即收入連貸款利息也還不起,去年有335家,今年就一下子增添近200家,總數達527家,單是疫情期間債務就急增近一萬億美元。

雖則說殭屍企業有機會「翻身」,但據俗稱「央行之母」的國際清算銀行於9月對14個發達國家過去逾30年企業研究發現,相比從未成為「殭屍」的公司,那些曾擺脫「殭屍」狀態,但最終又墮入「殭屍網」的可能性多出兩倍。這情況正好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來形容,故專家認為,企業生存能力應成為是否獲得政府和央行支持的重要標準,而非既有規模。

既然全球經濟「一哥」美國也面對極不明朗的前景,作為科技巨企、手握不少「大數據」的孫正義明言,今年軟銀積極出售資產,目的就是為未來2至3個月內可能出現急速惡化的最糟糕情況作準備。

軟銀儲糧 賣產套6240億

他透露,軟銀最初計劃今年出售約400億美元資產,但最終賣掉約800億美元(約6,240億港元),就是為「揸重現金」,為第二波疫情引爆全球大封鎖最壞情況「儲糧」。

他警告,疫苗絕非萬能,在接下來的2至3個月任何災難都可能發生,並提到2007至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引爆金融海嘯,當時看似是一宗獨立事件,但卻成為更大範圍的金融崩潰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