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企業債券違約成風惹關注,兩大國際評級機構不約而同指,無論民企或國企,集體違約主體在行業的基本面普遍處弱勢,加上疫情突襲,企業疲弱的財務狀況及現金流更難改善。市傳中資銀行全面排查信用債的風險,並開展措施降低國企在內的信用債風險。
綜合報道,由於近期在岸信用債市的惡性違約事件頻生,至少6家中資銀行包括一家國有大型銀行,明確要求降低信用債的承擔,有部分內銀更針對國企債重新評估。一向被視為國企債主要買家的內銀,或有意把所有信用債投資權限收回至總行,意味企業債再融資之路將更崎嶇。
事實上,華晨中國(01114)母企華晨汽車集團的債務違約風波,至今仍未平息。據內地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信息網,格致汽車科技股份公司向遼寧省瀋陽市中級人民法院申請,對華晨汽車集團重整。
即使是獲政府支持的芯片業巨頭紫光集團,也面臨債務爆煲邊緣,因該集團旗下一筆本金13億元(人民幣‧下同)私募債即將到期兌付。消息稱,紫光集團尋求支付該債的10%本金及全部利息,剩餘90%本金延期半年,冀逃過違約一劫。
今年以來,內地共有109筆債券違約,合計債券餘額達1,260.83億元。繼北大方正集團、紫光集團的債務危機曝光,河南省大型國有煤企永城煤電日前亦宣布債券違約,足見債市的風聲鶴唳已蔓延至國企。評級機構標普發表報告指,違約國企在業內一般處於弱勢地位,問題在於自身信用狀況不佳。即使政府出手幫助渡過難關,卻因債務龐大,難從根本上改善業務狀況,或降低財務風險。
另一評級機構穆迪亦指,由於投資者規避風險的意願未減,未來數月財力較弱的民企風險恐加劇,將面臨更多流動性及再融資困難,尤其是預期明年上半年為弱勢民企的境內債到期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