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疫」轉4大危機

目前全球專注力集中在美國總統大選,忽略了不少更值得關注的經濟議題!一場世紀疫情,扭轉了全世界的生育大計、以往使費甚大的發達國民眾開始養成積穀防饑的習慣、極端氣候惡化,甚至出現糧食危機。這4項統統都是明年焦點,大選過後相關話題料重新凸顯。

糧食短缺 旱災恐釀失收 推升小麥價格

全球明年恐面對麵包、蛋糕等漲價風暴!綜合媒體分析,目前乾旱的天氣正威脅全球小麥的生長,投資者認為明年小麥產量將會因而下降,期貨價格有望延續升勢。分析指,由於北半球步入冬季,現時的旱災風險仍屬未知數,未來減產趨勢會否持續需待俄羅斯與美國春季收成而定,若出現失收加上「拉尼娜」現象,將推升小麥價格。

農業氣候專家、DTN首席分析師Todd Hultman表示,美國國家氣象局估計,當地西部的大型旱災狀況將延伸至南部平原,並在未來幾個月內加劇;與此同時,8月至今許多重要的俄羅斯冬小麥產區降雨量持續創30年以來新低;全球最大小麥出口國之一的阿根廷也出現惡劣的乾旱現象。他指出,以往年底時小麥價格通常不會有太大波動,最近的升勢主要基於乾旱問題。

更重要的是,在乾旱問題發生前,美國農業部也曾估計,今年至明年銷售年度的美國軟紅冬麥庫存將降至1.08億蒲式耳,是6年最低。因此,隨着用在蛋糕、餅乾的美國軟紅冬麥供應轉趨緊張,加上目前乾旱問題,投資者已認定明年可能出現減產。

內地洪水氾濫 進口急漲

或許好消息是,現階段全球小麥供應仍算充裕,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2020至2021年度全球小麥庫存料升210萬噸,總量創下3.215億噸的新紀錄,預計俄羅斯小麥產量也增加500萬噸,至8,300萬噸,是有紀錄以來第二大收成規模。惟供應穩定時需求亦增,受中美首階段貿易協議影響,料中國對小麥的需求將持續強勁,採購量為750萬噸,使中國成為全球2020至2021年銷售年度的第三大進口國。分析認為,除了因應對貿易協議外,中國增加進口的部分原因是今年夏季洪水氾濫,要提升穀物進口應對玉米和大豆失收。

以上述形勢而言,未來供應無疑是望天打卦,Hultman就此強調,若未來俄羅斯與美國持續乾旱導致明年春天失收,加上「拉尼娜」現象,小麥價格就有可能上漲。

事實上,內地加快大宗商品採購步伐也是未來價格變動的誘因,數據顯示,9月自美國進口玉米創2017年以來最高紀錄,使年內進口增幅創至少15年以來最高,主要為填補飼料需求和東北種植區受颱風災害損失造成供應短缺;同月大豆進口則達3月份以來最高。

目前內地市場也甚為關注糧食走勢,尤其是玉米價格近期創下4年新高,小麥也跟隨上揚,主因是生豬存欄加快恢復,使飼養用到的玉米需求明顯增加,同時促使小麥的飼用替代效應增強。

飼料需求增 玉米供應緊張

有內地專家認為,目前尤以玉米的供需關係最為緊張。根據農業農村部監測,9月能繁母豬存欄已連續12個月增長,生豬存欄也連續8個月增長,其中9月底能繁母豬按年增長28%,生豬存欄按年增長20.7%。面對飼料需求急升,專家預計隨着庫存投放增加,加上稻穀小麥也可替代,料玉米價格繼續大升的可能性較小。

小麥方面,由於具備玉米的替代效應,故價格短期料被扯高,惟在全國冬小麥播種進度已近六成,較去年同期快3個百分點下,料產量有機會再創新高,故價格雖然上揚,但未至於急飆。值得留意的是米價,分析指出,今年秈稻(亦稱絲苗米)最低收購價在連續3年調低的情況下首次提高,令稻穀價格回升迹象明顯。

消費疲弱 全民慳住使 揸重現金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經濟,加上疫苗研發仍未有新進展,即使環球息口低迷,但包括南韓、日本、美國及澳洲在內等多個經濟發達地區消費者,決意要把現金放在銀行,全民一齊「慳啲使」反映消費信心相當疲弱,勢令經濟復甦前路崎嶇。

南韓活期存款升24%

據南韓央行最新數據,反映貨幣在經濟體系流通活躍程度的活期存款周轉率,於8月已降至15.5%,打破今年5月份15.6%的紀錄,同創南韓逾35年新低。

當地活期存款周轉率不斷尋底,意味個人、家庭及企業寧願把資金存入銀行賺取微薄的利息,也不要花費或投資。而實際上,於8月底,活期存款餘額為約311.5萬億韓圜(約2.1萬億港元),較去年底增加近24%。

鄰近的日本民眾同樣傾向「揸現金」在手。今年第二季日本家庭消費為266萬億日圓(約19萬億港元),較第一季減約9%,而7月的零售銷售額按月減約3%。

儘管日本政府在4月已推出歷來最大規模的緊急經濟措施,包括向每人派發10萬日圓(約7,400港元)的現金補貼措施,但明顯未能達到鼓勵消費的效果。因為截至6月底,日本家庭現金存款達1,031萬億日圓(約76萬億港元),較3月底增加超過30萬億日圓,達歷史新高。

全球經濟「一哥」美國人也學懂「慳啲」!當地個人經季節調整的年化儲蓄率在4月突然飆至33.6%,儘管儲蓄率逐步回落,於8月已降至14.1%,但仍遠高於今年2、3月的8.3%及12.9%。此舉反映個人支出仍趨於保守,尚未全面回到疫情爆發前的水平。

此外,澳洲第二季家庭儲蓄佔收入比重為19.8%,遠高於去年第四季的3.6%;加拿大第二季的儲蓄率則為28.2%,亦遠高於去年底的3.6%。

英國面臨「雙底衰退」

儘管如何將儲蓄引向消費成為各地政府的難題,惟近期歐美疫情翻發,以至英國首相約翰遜再度宣布全國封城一個月,勢令當地經濟進一步受創。實際上,英國4月國內生產總值(GDP)收縮近20%後,已逐步改善,惟疫情反覆令增長動力再次不足,最新8月GDP僅增2.1%,遜預期的增長4.6%。

更甚的是,研究公司GfK數據指,英國消費者信心在10月上旬下跌6個百分點,至負31,創5月以來新低。美國銀行指,消費者正轉保守,意味當地經濟或迎來「雙底衰退」。

歐美儲蓄率飆 通縮風險高

別輕視全球、尤其歐美「慳啲」,因儲蓄率飆升,會壓低消費需求,令全球短時間「通縮」風險高於「通脹」。

自疫情重創全球經濟以來,全世界各地的家庭一直在進行儲蓄,但在政策制定者試圖判定驅動經濟恢復增長所需的刺激措施強度時,家庭的資金儲備讓他們左右為難。

歐洲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首季歐元區家庭儲蓄率上升至16.9%,為1999年有紀錄以來的最高水平;在英國,家庭儲蓄率也從去年同期的5.4%上升至最近的8.6%;美國個人儲蓄率則從年初的7.9%一度飆升至33%以上,於6月份剛略為回落至23.2%。

牛津經濟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Adam Slater指出,在發達經濟體中,僅僅因為消費最初出現了一些強勁的復甦迹象,就慶祝V形反彈還為時過早。他說:「企業和家庭的失業和預防性儲蓄將抑制支出,這將增加企業破產的威脅。」他補充,最終通縮風險仍比通脹大得多。

環球債務恐增至124萬億

以Nikolaos Panigirtzoglou為首的摩根大通分析師們也表示,今年全球債務預計將增加16萬億美元(約124萬億港元),到年底時公私部門的借款總額將達到200萬億美元的創紀錄高位。此外,考慮到私人部門未來可能傾向於增加儲蓄,而高儲蓄率會使經濟增長和通脹都保持在較低水平,因此未來各國試圖降低債務水平會變得更加困難。

人口變化 窮國生育率增 發達地區反跌

疫情扭曲了全球生育態勢,將對經濟結構造成巨大影響。綜合媒體分析,疫情期間,中低收入國家爆發嬰兒潮,但富裕國家生育率下跌。

原本專家預測,在家避疫有可能會產生嬰兒潮,但財困壓力反而讓發達地區的人更不敢生育,故諸如日本、新加坡等先進地區生育率反而「疫」流向下;而中低收入國家因缺乏避孕資源和知識而催生了懷孕潮,甚至頻繁發生在年輕人之間。

一名在非洲烏干達從事數碼銷售工作的民眾表示,疫情期間年輕人無法購買避孕用品,致使意外懷孕案例大增。

星增補貼 市民唔Buy

然而,在新加坡、日本等富裕地區,當地政府反而希望趁疫情「大把時間」而大力宣傳生育,務求拯救逐年下降的出生率,例如新加坡近期宣布,將加發3,000坡元(約1.7萬港元)的育嬰補助,未來兩年內出生嬰兒的父母,若符合資格都可領取。惟媒體直言無效!其中一個原因是富裕進步的國家,避孕知識和藥物等非常容易取得,加上生活逼人,當地的年輕夫妻依然不願意生小孩。一名36歲的新加坡「白領」階層表示,雖然疫情在家很無聊,但與妻子已篤定不生小孩,也不可能因政府補助及疫情而改變想法。

日擬出動吉祥物宣傳

事實上,在人口問題上,富裕地區和中低收入國家已出現不同的趨勢。在富裕地區,疫情期間大部分人因政府救市而仍保住工作,且因為憂慮疫情禍及下一代,反而更不願意生育,然而在貧窮國家,婦女沒有太多選擇。

然而,對日本、新加坡等政府來說,出生率是關於「國安」的大事,若持續尋底,將會影響到整體勞動力。就此,日本新首相菅義偉上任不久,就開始呼籲健康保險應加入對不孕的治療,因政府數據顯示,從今年5月開始,懷孕人數已按年大跌了11%。

當地甚至出動熊本縣吉祥物「熊本熊」來救亡!它是日本最知名的吉祥物之一,於全世界也擁有廣大「粉絲」。媒體近期透露,政府將擬訂計劃讓「熊本熊」結婚生子,引發廣泛熱議。但有網友就此說:「面對現實吧!讓吉祥物結婚也不能減緩出生下降。」

美託兒中心陷財困 專家警告倒閉潮

人口危機固然會影響長遠經濟動力,短期則有「託兒」風暴!美國媒體警告,當地託兒業界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紛陷入財務危機,若缺乏政府的援助而倒閉,恐迫使家長需離開職場照顧小孩,最終將窒礙經濟復甦。

報道指出,全美國的託兒中心處境相當艱困,收託人數在春季銳減後,迄今仍未完全恢復,防疫設備和加強消毒等額外支出高昂。目前估計,美國約40%的託兒中心仍然關閉,大部分仍維持營運的業界之中,受託照顧的嬰幼兒人數僅為2月時的一半,甚至更少。

或導致家長辭工湊仔

當地國會議員和經濟學家警告,許多託兒中心可能因為無法獲得政府紓困而倒閉。若果真的發生倒閉潮,對於在疫情爆發前就無法取得託兒中心名額的父母們來說,未來只能爭奪更少的名額;疫情同時已導致許多母親離開職場,對她們的職場生涯造成長達數年的影響。倘若家長為了在家照顧孩童而無法工作,美國經濟恐怕難以回復繁榮。

明尼蘇達大學經濟學家Elizabeth Davis稱,即使在經濟好景時期,美國託兒產業能賺取的利潤也相當微薄。幼兒託育期十分短暫,意味着收入不穩定,而託兒中心幾乎沒有值錢的抵押品,銀行不太願意向他們放貸,因此難以取得融資來擺脫困境。

政府貸款補貼已用罄

此外,託兒產業的固定成本高昂,既不能將員工的工作自動化,亦無法削減房地產的成本,結果出現託兒產業員工薪金低,但父母卻須支付高額費用的巨大落差。據勞工部的資料,託兒產業員工時薪中位數為11.65美元,相對父母託育一名孩子一年須支付高達1萬美元。

疫情仍然持續,政府提供給託兒界的貸款和補貼已用罄,民主黨議員最近發表報告,呼籲向美國託兒產業提供更多援助,可是國會兩黨對新一輪紓困方案的談判仍陷入僵局。

美國全國幼兒教育協會於6月份的調查中,超過80%的託兒業界表示,如果他們的入學率減少20%或更多,預計將在一年內永久關閉。

氣候變遷 碳污染嚴重 料掀階級鬥爭

提到全球經濟「另類潛藏危機」,必然包括氣候變遷,若發達國再漠視相關風險,極有可能觸發極端社會動盪,尤其是階級鬥爭!外國媒體最近引述研究顯示,全世界最富有的1%人口造成的碳污染,是全球另一半最貧窮31億人口的兩倍有多。碳排放是令本世紀氣溫持續推升的原因,全面的天災和流離失所威脅着貧窮的開發中國家。

富裕人口排放量佔五成

根據慈善組織樂施會(Oxfam)分析顯示,由1990至2015年期間,全球碳排放量暴增60%,單是富裕國家就消耗掉全球近三分之一的碳預算(carbon budget)。再者,最有錢的1%人造成的排放量增長幅度,是最後50%人口的3倍。若以全球最有錢的10%人口(約6.3億人)計算,其碳排放佔全球總量達52%。全球最富有的10%是指年收入超過3.5萬美元(約27.3萬港元),而最富有的1%是年收入超過10萬美元(約78萬港元)的人口。

樂施會政策宣傳和研究主管Tim Gore表示,這種情況造成的代價,除了造成經濟極度不平等讓人類社會分裂,並減慢脫貧的速度,第三個代價是讓原本就富裕的人口不斷消耗碳預算,單單為此就耗盡了相關預算。他補充:「因此,這自然會為最貧窮且最毋須負責的人帶來更糟糕的影響。燃燒化石燃料只會使地球陷入氣候災難危機,卻未能改善數十億人的生活。」

預期10年內耗盡碳預算

事實上,單憑個人自律是無法造成改變,必須由政府推動。研究指,即使疫情令飛機使用量銳降,但耗油的運動型多用途車(SUV)愈來愈受歡迎,實乃一大問題,該類車輛在2010至2018年期間,為全球碳排量增加的第二大主因,如今本地旅遊興起,情況勢必加劇。

所謂碳預算,是指全球碳排放的容許量,科學家警告,按照目前的碳排放速度,碳預算將在10年內耗盡。換言之,若目前情況持續下去,在未來10年內,即使全世界90%人口立即將碳排放量減至零,但單是最富有的10%人口碳排放,也足以使氣溫上升達到較工業化前水平高攝氏1.5度以上。

Gore認為,儘管疫情導致碳排放量暫時下降,但對碳預算的整體影響可能微不足道,因為全球結束封鎖後,碳排放量必然會反彈,故希望徵收高碳奢侈稅,例如旅遊常客稅,並將投資集中在低碳替代品上,改善窮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