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疫情爆發至今未有停止迹象,隨着在家工作的人愈來愈多,將顛覆都市發展方向。環顧全球,過去繁忙、商業高樓林立的都市因疫情影響,上班族轉為在家工作,返工人口大減,商廈大樓閒置,附近的經濟活動隨之減少。專家認為,這將改變包括東京、倫敦及紐約等「金融大都會」的規劃方向,從交通建設到建築設計料走向更可持續發展的「環保方向」,讓城市變得「宜居」。或許,香港也會踏上相同的路上。
外媒報道,作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的日本東京,當地愈來愈多企業總部考慮將部分功能遷去其他城市,以減低染疫風險。據悉,多達51%的日本上市公司集中於東京地區,但疫情期間興起在家工作,予該批公司的職員避免東京擠迫交通,以及追求舒適居住環境的機會。
日本政府也為此提供達100萬日圓(約7.3萬港元)獎金,鼓勵國民搬離東京,同時繼續為位於東京的企業遙距工作;政府亦提供達300萬日圓(約22萬港元)獎勵,鼓勵鄉村成立資訊科技公司。
事實上,城市要繁榮,需依靠大量上班族支持,因他們能讓工商廈匯聚人氣,令周邊商家有生意可做,亦能讓大眾交通運輸系統有存在意義!然而,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全球不少上班族轉為在家工作,連帶工商廈和周邊商家生意淡薄,大眾交通運輸系統的載客量也大跌,扭轉了全球大城市的發展。
就此,紐約新學院的都市發展研究專家Rachel Meltzer表示,若失去過往的「辦公室文化」,僅依靠單純的零售店等經濟活動支持的話,沒有幾個大城市仍能正常運轉。她指,城市的經濟運轉是靠上班一族維繫,過去頂尖的一級城市如巴黎、紐約、倫敦等,恐要面臨衰落,取而代之是小城市冒起,例如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德州奧斯丁、俄勒岡州波特蘭等,可能是「後疫情時代」更適宜工作和居住的地方,主因是在家工作成為固有模式。
或許大城市的命運未必如Meltzer所說的悲觀,但正因在家工作,確實會影響到整體都市規劃發展。過去如紐約、倫敦等金融大城市,由於致力發展成商業中心,所以不斷開發道路和交通系統,但現在這些城市正希望朝着在家工作而走向「宜居城市」,擺脫過去雜亂和昂貴的形象。
倫敦大學城市計劃設計教授Matthew Carmona表示,如今居住在倫敦市和金絲雀區(傳統商業區)的人愈來愈多,因這些地方逐漸轉型成為適宜居住的地方,不再只是商廈林立。
在交通發展規劃方面,過去以地鐵和汽車為主的城市交通,由於外出人數大減,故當地政府正開始拓寬行人路及單車徑等,減少大眾運輸工具,雖然部分是因疫情衝擊,但可讓大城市減少污染,使其更宜居,也更可持續發展。這正是全球大城市的新趨勢,也預示着未來商機或不在於投資工商物業,而是「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