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令世界各地不少企業停擺,甚至要永久結業。香港總商會八月的一項調查顯示,因生意不佳而面對周轉困難的中小企業中,近半數預期最多只能支撐半年。
儘管港府今年推行「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希望幫助中小企紓緩財政壓力,惟疫情持續導致債務愈積愈多,香港會計師公會料破產及清盤個案在還款寬限期過後會上升,對企業重整及破產管理服務的需求會相應增加。
香港有不少專責重整及破產管理的會計師,他們除了要分析財困公司的財務歷史,判斷拯救及重整的可行性外,亦要設法收回資產及尋找「白武士」,助公司盡快以合規方式應對財政問題,盡可能避免清盤情況出現。
然而,香港一直欠缺類似破產保護令的企業拯救法規,令企業重整工作出現更多變數。在現行制度下,香港沒有司法重整這選項,債權人可隨時提出清盤呈請或對債務人採取法律行動,阻撓企業的非正式重整過程。
政府正制訂有關法定企業拯救程序及無力償債下營商的條例草案,料於下個立法年度提交立法會審議。草案其中一個重點是擬設「暫止期」,以保護債務纏身的企業免受財產相關的民事訴訟或清盤呈請影響,為重整及破產管理人爭取時間與債權人商討處理重整安排,希望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礙於現時法例不設暫止期,企業一旦遇上重大財困便缺乏法定的喘息空間,或面臨債權人即時提出清盤呈請的風險。
條例草案另一項建議是引入「臨時監管程序」,這意味着重整及破產管理人員在暫止期期間,可被委任為財困企業的臨時監管人,制訂拯救方案。在現行制度下,企業如遭臨時清盤就如蒙上污名,或會令債權人、股東及持份者失去信心而難以翻身。若草案順利通過,企業可暫時避免清盤,對重整及破產管理人員協助公司重整較為有利。
完備的法定拯救程序可助減少清盤公司的數目,維持就業市場穩定。公會希望企業拯救程序能盡快實施,讓財困企業獲切實可行的選擇。
香港會計師公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