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爆發第三波新冠肺炎疫情,再重創消費市場。行穩致遠,經濟要恢復,大前提就是「穩」——社會穩定不亂、疫情穩定不爆,才能吸引外來人士來旅遊經商,市民才能安心消費。
儘管內地疫情受控,經濟、民生逐步恢復,國家統計局最近公布的社會消費品零售,六月跌幅收窄至1.8%。不過,銷售增長主要來自超市和網購,而餐飲消費、百貨店和專賣店的銷售仍然錄雙位數跌幅,反映現時的主要消費動力在生活必需品,購物的主要渠道是電商平台。
香港零售商於內地多在百貨店設專櫃或專賣店,內地經濟尚未復甦,香港又幾近癱瘓,在疫情受控之前,刺激消費絕對是空談!然而,總不能坐以待斃,最近非常熱門的討論就是探討如何將零售這傳統行業與新經濟結合。
都說現在是新經濟時代,所謂新經濟,一個是與網絡科技有關,另一是醫藥和強身健體相關,即疫情衍生品。疫情中能逆流而上的首算科技產業,社交距離、家居工作下,網上會議程式使用量躍升;網上購物帶動更多平台出現,網絡支付及安全等均提升。
此外,因為工廠生產暫停或收縮,商品的生產愈來愈趨向個人化和地緣化,也帶動生產的創新和科技化。
明顯受惠的有三維(3D)打印技術,更被採用在生產呼吸機的閥門,甚至口罩。這項技術本已廣泛應用在珠寶製作、工業模具等;隨着疫情和貿易保護主義帶來的供應鏈轉變,三維打印及配套技術、原材料等,未來將會發展更快,應用更普及。
另一項會更普及的科技是大數據。這項科技在疫情期間發揮得淋漓盡致,內地積極運用大數據思維和手段提升治理能力,在防疫中起到重要作用。商界早在經營方面就善用大數據,包括利用各類主體的數據,發揮數據生產要素潛能,匯集資訊交流、資金流和物流,提高交易效率,制訂交易規則,維護交易秩序等。
疫後的零售業相信很難回到疫前狀況,零售實體店會朝展示廳、體驗店方向發展,讓消費者去體驗產品,隨後於網上購買。對一直承受高昂租金的香港零售企業而言,相信會採取這種降低成本的模式,可預見坊間零售實體商店陸續整合,商舖空置將會增加,並陸續在全球商業城市發生。
香港珠石玉器金銀首飾業商會理事長 黃紹基
作者:黃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