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科技戰持續之際,中芯國際(00981)上周五晚間刊發重磅通告,宣布有意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組建合資公司,以發展28納米及以上製程的晶圓廠,初始註冊資本達50億美元(約390億港元)。無獨有偶,台灣第二大晶圓代工廠聯華電子早前公布季度業績,管理層亦對有關製程的需求表示樂觀。
中芯「回A」後相當「疊水」,力谷14納米或以下先進製程還不夠,現擬跟北京開發區組合資公司發展兩期主打成熟製程的晶圓廠,首期月產能約10萬片晶圓。中芯將為合資公司初始註冊資本出資51%(即25.5億美元,約198.9億港元),而第二期將按客戶及市場需求於適當時候發展,雙方將推動其他第三方投資者完成其餘出資。
中芯首席執行官之一趙海軍曾言,其成熟製程產能將供不應求。該公司周四(八月六日)將公布第二季業績,市場估計期內收入和純利分別為9.42億美元及7,800萬美元,按年增長19.1%及320.73%,關注點包括14納米及28納米收入貢獻如何大進步。
或許投資者可從迄今最先進製程同為14納米的聯電尋求啟示。該公司第二季收入按年增長23.2%至444億元新台幣,期內毛利率按年提升7.4個百分點至23.1%,28納米製程的收入貢獻按季升4個百分點至13%。總經理王石表示,該製程今年下半年仍會呈強。
他續指,28納米受惠消費電子及電腦需求,尤其是近日興起遙距工作和網上學習;聯電日後會尋求引導客戶把40納米產品升級至28納米,惟40納米需求亦會不俗,主要由無線產品帶動。55納米及65納米則有5G射頻開關晶片支撐。他亦提到,電子產品的晶片含量與日俱增。
由於「龍頭」台積電今年一直看淡28納米,市場難免質疑聯電能怎樣提高有關產能的利用率?券商野村認為,台積電看淡是因眼見28納米產能供過於求,不願降價搶市佔;而三星電子則正把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及影像信號處理器(ISP)晶片交由聯電以28納米生產,換言之,聯電的28納米產能正憑多種新產品重拾增長。
不過,王石對另一製程14納米前景顯得相當保守,這或與中芯已大張旗鼓擴產不無關係。聯電比中芯早兩年量產14納米,惟不同之處是,聯電多年來與台積電「鬥餐死」後,一七年毅然宣布放棄進一步研發12納米以下製程,專心賺錢。
另分析指,中芯今次擴充產能的是28納米,而非能供應華為最少需在14納米以下製程的晶片,恐意味華為與中芯攜手的期望落空,即華為研發下一代手機項目勢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