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業生產指標持續擴張,七月份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創四個月高位,報51.1,好過預期,連升兩個月。惟分析指,仍需警惕市場需求不確定性,而緩解經濟失衡的關鍵在於形成「內循環」新格局。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七月製造業PMI按月升0.2個百分點,但新出口訂單及進口分項指數繼續處於盛衰分界線50之下,分別為48.4及49.1。同月非製造業PMI更按月轉跌0.2個百分點至54.2,差過預期兼結束四個月升勢。七月綜合PMI產出指數僅為54.1,比六月回落0.1個百分點。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特約分析師張立群認為,製造業PMI主要指標回升幅度仍偏低,表明經濟恢復力度不夠強勁。在受調查企業中,反映需求及訂單不足的比重較高,因而需求不足的矛盾是制約內地經濟的最突出問題。
京東數字科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亦指,內地經濟以持續復甦為前提,便需重視幾大結構性失衡問題,包括需求恢復速度比生產慢、中小企業恢復力度弱過大型企業,以及實體與金融冷熱不均等。透過打造經濟「內循環」體系,則有望對症下藥,藉此發揮內地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及內需潛力,通過暢通國內大循環為經濟復甦增添動力。
早於今年五月,內地官方經濟政策提出以「內循環」為主體的說法,近期召開企業家座談會時開宗明義,強調「內循環」絕非封閉運行,而是更好地利用內地及國際市場與資源。換言之,兩大市場主客之位已經今非昔比。
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相信,「內循環」的真諦是「開放」,通過釋放內地消費市場的潛力,結合改善營商環境、減少准入限制,吸引跨國企業把產業鏈、工廠、門店繼續在華經營。工銀國際証券研究在報告指,經濟向「內循環」挖掘新潛力,料將成為新冠肺炎疫情時代的必經之路。
值得留意是,今年上半年內地規模以上互聯網和相關服務企業收入達5,907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長達14.1%,營業利潤亦升2.8%至521.6億元,已扭轉首季下滑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