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潮進逼 港企加速私有化

港股表現持續兩極化,資金幾乎盡數押注新經濟股,被冷落的傳統舊經濟股則趁機加快私有化。據本報統計,截至七月廿六日止,今年內至少有十九間上市公司正式獲提私有化並披露作價,數量已經比去年全年多一半,而且港資公司比例上升。專家料,傳統舊經濟股及港資公司將持續私有化,內地企業在港扮演角色繼而愈益吃重,而港企的市場地位則會被進一步邊緣化。

一家上市公司之所以尋求私有化,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成員徐家健指出,主要是失去了集資功能,成功私有化可節省維持上市地位之相關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避過敵意收購。

中資市值佔比逾七成

不過,惹人關注的是,港資公司今年私有化活動比過去兩年顯著活躍,短短六個多月已先後有會德豐、利豐、聯合地產(00056)、易易壹金融(00221)及盈信控股(00015)等,而去年僅JOYCE Boutique,一八年亦只有合和實業及香港飛機工程等。

資深投資銀行家溫天納分析,港企多為傳統家族企業,不論在業務性質及營運規模,均不及新經濟股吸引。儘管這不代表港企不值得在港上市,可是市場喜好出現變化,港企經已「過咗最風光嘅時刻」,之後難免慢慢淡出資本市場。

事實上,香港交易所(00388)資料顯示,去年底有1,241家內地企業在港上市,佔港股上市公司數目一半,市值為整體約73%;全年計多了約8.29%,佔總成交金額約79%。

本地薑進一步邊緣化

徐家健指,正當愈來愈多港資公司私有化,中概股加快回流在港上市,連同中資加快收購步伐等,皆加強中資在港影響力。而港企的市場地位則會被進一步邊緣化。

徐續指,去年下半年本地社會動亂發生不久後,已傳出國資委要求國企在港扮演更主動的角色,包括加大在港企業的投資力度、增強對本港企業控制等,以協助平息香港的政治危機,而及後「國家隊」在港參與度一直有所提升。

內企滲透各行業維穩

他相信,站在中央角度,倘若更多港資變成中資,則較為容易傳遞信息,有助維持政治穩定。不論各行各業,對國家有戰略作用的,中資的參與度都有機會增加,如傳統銀行、電訊、地產及公用事業等,但未必一定透過私有化方式,如早前新創建(00659)出售旗下新渡輪60%股權予廣東省航運集團旗下的珠江船務(00560)。

溫天納稱,中資收購港資並非新鮮事,本地具規模港企已「被收購得七七八八」,反而以往的藍籌家族,若估值無法在股市發揮價值,公司亦無被收購的意願,當然要把握時間將其私有化,以免企業落入內地或其他企業手中。

資料顯示,今年內企業私有化提案的交易作價較停牌前股價的溢價率介乎12至163%,對小股東而言,溢價率較高的私有化價格無疑帶來更多投資收益,但要約人的成本則將提高。個別如會德豐及易易壹金融的私有化提案改由現金加股份方式,降低現金支付比例,惟小股東則需承受股價波動風險;利豐則透過引入有中資背景的GLP集團以避免承擔支付現金代價。

需要留意的是,一旦私有化失敗,提出私有化者須於一年後方能重提私有化,而私有化落空的上市公司,股價可能會跌至停牌前水平甚至更低。以哈爾濱電氣(01133)為例,去年七月宣布失敗後股價曾即日急挫逾28%,至上周五止仍累跌逾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