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龐大石油財富支撐富裕的中東海灣國家的經濟,給予國民高薪的政府工、豐厚的福利,並提供幾乎免稅環境,由於財政收入依賴天然資源收益,故被稱為「食利國家」(rentier state)。不過,油價相隔不足六年又再暴跌,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區內各國經濟大受打擊,改革和經濟轉型的呼聲愈來愈大。
據估計,區內國家今年的財赤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率介乎15至25%,加重政府負債和導致儲備減少,當局被迫推出一些不受歡迎的緊縮政策。以區內最大經濟體沙特阿拉伯為例,早前宣布把增值稅大幅上調兩倍,由5%提升至15%,削減政府員工的津貼。
顧問公司Eurasia中東及北美主管Ayham Kamek指,環球經濟衰退迫使中東海灣國家重新思考經濟模式,並提到掌控沙特實權的王儲薩勒曼希望作出改變,但「食利國家」難以扭轉。
薩勒曼數年前已提出《遠景2030》的鴻圖大計,發展旅遊、採礦等產業、放寬女性工作和駕駛的限制,亦透過上市減持國營油企沙特阿美的股權,把資金大舉投資科技基金及主權財富基金,藉此減少對石油收益的依賴。不過,油價大冧加上薩勒曼為鞏固本身權力,忙於清除異己,令改革事倍功半。
其他中東海灣國家亦試圖改革,特別是降低對外勞的依賴。其中,科威特480萬人口中,外國人佔近340萬,包括至少65萬外勞從事家庭傭工,而截至去年底止,只有19%科威特人在私勞部門工作。
科威特首相最近揚言要把外國人佔人口比率大削一半至30%。惟有批評指目標不切實際,因為很多國民不願意接替外勞的工作,一些高技術職位亦難以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