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世紀瘟疫重創全球經濟,致使百業艱難,可唯獨新經濟產業保持活力,成功吸引資金目光。在中美金融戰的背景下,以新經濟企業掛帥的中概股魚貫來港作第二上市,造就上半年香港新股市場興旺,全年計更有望再度蟬聯世界集資王寶座。可此「虛銜」實不足喜,反而應警惕高度依賴中概股回歸充撐場面,有利亦有弊,監管當局須做好風險管控,免因短期利益埋下長期禍患!
在美國擬收緊監管規則之下,中概股為規避政治風險,皆積極覓退路;同一時間,美國針對「港版國安法」擬制裁中港,內地當局順水推舟藉中概股回歸潮維穩香港金融中心,才能造就上半年新股旺場。表面上,中概股回歸能帶來資金,抵銷走資壓力,可實際上,具質素的中概股終屬少數,須明白新經濟股的特點是商業模式嶄新,不少都缺乏往績紀錄,且美國收緊監管的理據是警覺到中概股在會計制度和訊息披露水平上未符國際標準,未能有效保障投資者利益,而這個問題,港股亦同樣要面對。因此,隨着中概股回港數量大增,監管當局必須把好大關,別讓企業失當事件在港重演,否則新股質素每況愈下,予人「請君入甕」的搵笨形象,長遠難留住投資者!
誠然,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是要吸引全球具增長前景的優質企業上市,不能單靠國策傾斜,而是在於其市場配套包括法規、監管是否完善,以及投資者質素和市場流動性等因素。比如美國紐約,即使列明不歡迎不合規的企業上市,但仍有不少企業慕名而至,皆因市場成熟,既雲集了國際多元化的海量資金和專業投資者,又對新經濟的商業模式瞭如指掌,方能給予企業更好的估值和聲譽。
因此,香港既要把握中概股回歸的機遇,也得設法保持資金自由進出和高度流動性,始能留住多元化的專才和資金配合市場發展,吸引更多優質國際企業掛牌,以降低單一市場風險,才可鞏固作為中外交易離岸中心的地位,行穩致遠,而非降格成為一個高度依賴內資和內企參與的股市,令國際化不斷褪色!
說到底,刻下中概股上市熱潮,只是中美金融戰下的產物,非必然、亦非長久。香港且別夜郎自大,沾沾自喜,未來須面對的不但是內地城市日趨激烈的金融競爭,亞洲區內其他市場如新加坡和日本東京也在虎視眈眈,等待充當漁人得利之機,一旦稍有差池,就有被群鱷吞噬之虞,永無翻身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