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經濟面臨收縮考驗,人民銀行行長易綱指,今年次季經濟指標有所回穩,下半年貨幣政策將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料全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逾3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逾17%,新增貸款亦接近20萬億元,按年增約19%。為了應對貸款需求,野村預期,人行最快於周末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俗稱「降準」),為銀行體系釋出資金。
社會融資規模是指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總額,與經濟表現息息相關。易綱指,上半年人行已三次降準、增加1.8萬億元再貸款再貼現額度等,刺激五月社會融資規模明顯上升。內地商業銀行貸款持續增長,亦顯示貨幣政策傳導效率提高。
至於疫情期間的金融政策具階段性,他指需關注其「後遺症」,故總量要適度,目前貨幣政策仍處於正常區間。
為達成政策目標,市場預期人行年內將繼續「放水」。野村相信,人行短期內除了有機會降準外,亦可能調低中期借貸便利利率(MLF)0.1厘或以上,以引導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下降,即變相整體「減息」。
不過,荷蘭國際集團銀行大中華首席經濟師彭藹嬈認為,30萬億元的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未必足以刺激經濟,此外,內地銀行基於風險考慮,不願意借貸予中小微企,年內相關企業恐倒閉,拖累國內消費。
她續指,今年內地基建項目進度緩慢,難如往年般催谷經濟,加上外國工廠訂單減少,經濟面臨內外需求同步轉弱的壓力,料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倒退1.5%。
另外,人民幣國際化步伐有新進展,易綱表示,上海的人民幣自由使用及資本項目兌換方面,可進一步先行先試,只要符合反洗錢、反恐融資等監管要求,正常貿易及投資需要的資金都可自由進出。
法國外貿銀行大中華經濟師吳卓殷指,過往內地自貿區曾試行人民幣自由兌換,但成效未如理想,估計上海短期內未必能完全自由兌換,當中或有限制。另外,國際商品主要仍以美元結算,加上內地存在資金管制,均不利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值得留意,全球人民幣使用量微增。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報告指出,五月人民幣國際支付份額按月升0.13個百分點至1.79%,國際支付排名則維持於第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