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嚴重打擊全球經濟,作為「百業之母」的銀行業首當其衝,不但貸款需求弱、壞帳升,在負利率趨勢下,淨息差收入受壓,業界紛以裁員削支自救。可節流終有極限,開源難才是重點,科技興起不在話下,反全球化更嚴重窒礙併購活動,行業風光日子不再,汰弱留強已展開。過去依賴信貸增長、講究「大而全面」的擴張營運模式已不管用,取而代之是要適應人口老化、城市化、科技化、反全球化等新趨勢,要精準開拓和深化管理,始有望殺出血路!
持續逾兩年的中美貿易戰,凸顯反全球化趨勢,對於過去多年努力拓展全球化業務的金融企業而言是噩耗。國際經貿活動大減,本就不利跨境服務收入,加上今年爆發世紀瘟疫,經濟大停擺,金融業生意更難做。開源不成,只得從節流入手,雖然部分銀行早前因應疫情而暫停裁員,惟隨着疫情受控,已急不及待「手起刀落」,否則難向股東交代業績。
更令業界頭痛的是,為了應對金融市場極端波動,不少監管機構要求金融企業保留流動資金,暫停回購或發放股息,這令金融股無法藉回購支持股價及派息吸引資金,使估值受壓,不利撲水應付逆境之餘,更要面對政府干預增加、社會動盪令裁員行動添阻力,以及地區業務承受前所未有的政治風險,可謂雪上加霜。
要知道,金融業與實體經濟有共生關係,金融服務產生包括支付、存貸款、交易、顧問等價值,佔各主要經濟體的國內生產總值重要比重。如今業界陷困,正是全球經濟縮影,在反全球化下,金融企業再難透過併購實現協同效益,經營規模見頂收縮、增長前景難復舊觀,意味職位、辦公室、營運設備等配套需求亦相應下降,影響着其他行業和勞工生計。業界每年巨額分紅不再、持股估值下降,蒸發了不少財富,打擊高端消費需求,與經濟景氣形成惡性循環。
被視為能「以錢生錢」的金融業面對危機,正正說明何以這些年全球經濟走不出低增長格局。行業收縮、同業之間競爭日趨激烈,再加上科技猛進衍生虛擬銀行等新競爭,凸顯出科技與金融結合,使兩個行業的界線變得模糊,頓時令傳統銀行荊棘滿途。所謂「花無百日紅」,傳統金融業自逾十年前經濟危機後,至今尚未走出深淵,「老本」近乾塘之際,又迎來世紀政經變天,要順利過渡新舊經濟交替期談何容易,汰弱留強的過程從來都是痛苦的,從業員何其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