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期油平台因負值期油交易出現問題,香港的恒指期貨買賣也出現類似平台疏忽、導致客戶損失的事件。事緣是三月期指大上大落,有些客戶一早在揸期指的同時已買入對沖認沽期權來止蝕。但因指數跌得太深,很多用來對沖的認沽期權都變成價內期權。一旦期權成為價內期權,市場就很少會再就此類期權作出買賣,原因是買賣權等價理論(Put-Call Parity)。
以認沽期權為例,當認沽期權成為價內期權,其特性即與沽期指,另加一價外認購期權(行使價與認沽期權一樣)相同。因此,若要替此認沽期權平倉,可揸期指及沽出以上價外認購期權。因價外期權價值永遠低於價內期權,因此開價容易,而市場亦交投活躍。有些期指買賣平台未能識別這類關係,往往在價內期權沒有成交的時候,誤以為期權價值已等於零,當客户倉內對沖的期指合約價值不斷下跌,就會觸發強制平倉要求。遇着經驗不足的管房,會不理三七二十一馬上就按掣平倉。
這樣一來,期指在低位被平倉,價內期權的價值又被嚴重低估,客戶除了損失慘重外,更喪失了隨後期指反彈向上有機圖利的機會,亦喪失了趁市場波動沽出價外認購期權減少損失的權利。不用說,對有關的損失,客戶自然又要向交易平台商追索。
以上意見基於眾多假設,讀者絕不應倚賴本文內容作出任何法律或投資安排。
梁彥穎(作者為香港會計師及第9類提供資產管理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