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抽水潮 月吸315億

港股連跌三個月後,四月份終見反彈,大市成交亦從低位回升,不少企業趁市旺抽水。據本報統計,過去一個月內,約三十家主板企業進行配售股份,合共於市場抽水逾315億元。分析認為,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企業增加現金儲備,以應對不同的經濟狀況,估計配售潮陸續有來,而且投資者要留意強勢股會否趁機加入抽水行列,以及對大市構成的壓力。

藥企內房頻頻出手

據統計,過去一個月內共有廿八家公司進行配股,集資5億元以上的佔五成,其中近30%為醫藥板塊,而最大宗集資為內地藥企藥明生物(02269),控股股東僅折讓近3.7%,配售4,800萬股,套現約46.5億元。其翌日股價不跌反升4.98%。此外,內房股期內共籌逾39億元,其中綠城中國(03900),向新湖中寶(600208.SH)配售3.23億股,集資逾30億元,而由於每股作價存有約35%溢價,是少數溢價配售,帶挈股份翌日勁升8.13%。

宏高證券投資經理梁杰文指,現時大市成交暢旺,而經濟前景受累疫情影響,故企業配售集資以保留更多現金,助應對不同經濟狀況下的需要。

信誠證券聯席董事張智威指,配股集資增多料對大市構成沽壓,而配售集中某類板塊,對相關板塊影響更大。他提醒,股價已累積一定升幅的企業,有較大誘因進行配售股份,由於股價高,配售價亦可提升,從而籌集更多資金。另外,企業短期對資金需要殷切的企業,亦有較大的配售需要,建議投資者要慎防相關股份,如網上醫療、內房企業、實體零售等板塊。

參考配售價訂止蝕

值得一提的是,期內有近四成配售企業的股價於翌日曾穿配售價,有約35%股份股價翌日收跌,小股東應如何自處?梁氏表示,配售價是很好的參考指標,股東可依據來訂立止蝕價。若跌穿配售價,反映引入的股東亦需要「坐艇」,市場對公司前景欠缺信心,導致沽壓沉重。

張智威稱,配股後股價走向各異,主要視乎集資用途及配股折讓幅度。若配售折讓大,而資金用於還債,普遍沽壓較重,建議投資者避開。相反,若少折讓,甚至溢價配股,而集資所得將用於業務發展,則有利股價上行。

內地物管股沽壓大

摩根大通發表報告提到,內地物業管理板塊今年內已累積約43%升幅,相信主要是市場預期收入增長及政策支持所推動。而近期碧桂園服務(06098)發行可換股債券,以及綠城服務(02869)向龍湖集團(00960)配股,令投資者擔憂行業將掀起潛在配售潮,料板塊於短期內將出現獲利套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