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銀行業面臨降級危機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日益嚴峻,國際評級機構標普發表報告指,疫情將考驗亞太區二十個經濟體銀行業的強韌程度,進一步加重亞太區銀行業信貸成本,預期二○年將增加3,000億美元,不良資產則增多6,000億美元,預警部分地區銀行業恐面臨削評級危機。

標普指,若以美元計算,亞太區當中,中國銀行業的壞帳、信貸成本比例將佔最大份額,預算今年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資產水平將增加2%、信貸損失則增加1%,而印度銀行業的壞帳料增1.9%,信貸損失則更甚於中國,估計增加1.3%。

標普:疫情衝擊尚未顯現

標普全球評級信用分析師Gavin Gunning認為,銀行資產質素韌力,將取決於政府或監管機構在推行政策時是否奏效。

面對疫情衝擊,亞太區政府及央行相繼推出貨幣及財政措施救市,包括減息、注入流動性、向受影響產業及地區定向貸款,又協助銀行支持受疫情衝擊而面臨困境的企業貸款等。不過,標普認為,相關措施在實行上出現落差,政府更會因而有巨額財政支出。

標普更指出,儘管在疫情「大流行」初期,對銀行業的衝擊尚未顯現,但未來受人流、貿易中斷、供應鏈斷裂,加上大宗商品價格崩潰,眾多問題將觸發「雪球效應」,最終將衝擊銀行資產質素,並影響銀行信用評級。

事實上,標普今年已多次修改亞太區經濟損失的估算,三月底最新的預測損失高達6,200億美元(約4.83萬億港元),並點名指香港今年經濟表現將為亞太區最差,預期亞太區全年經濟平均增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