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之下,市民都減少外出活動,甚至會在家工作。然而,日前在青衣一幢公共屋邨樓宇,出現上下層住戶先後確診個案。這次事件,再次引起社會大眾對香港居住建築設計,甚至整個社區生活環境規劃的關注。
○三年沙士後,房屋署為防止樓宇內廁所排污渠成為病毒交叉感染的傳播途徑,聯同城市大學共同研發改良排污系統;在坐廁排污水管安裝新式W形聚水隔器,取代傳統U形隔器。
除了坐廁之外,W形聚水隔器同時亦會連接地渠及洗面盆的排水管,令聚水隔器長期有其他水源補充,避免乾涸,保證單位室內環境和公共排污立管的有效隔離。
此外,所有公共房屋公用水缸皆採用孖缸設計,以方便日常清洗水缸時不用停水,又能保證水質。其實除了供水及排污系統外,一個健康及衞生的家居環境還應有良好的通風、自然日光、低噪音及無污染。
香港公共房屋即使建造成本有限,其規劃及設計仍引用綠色建築設計原則。除了單位內設有對流窗,引入天然光及自然通風外,甚至走廊及入口大堂都設有窗戶,方便通風及採光。為減低住戶受周圍交通噪音滋擾,有需要的單位還設有減音推拉門窗及隔音露台。
目前新發展屋邨綠化皆不少於百分之二十,而規模較大社區的綠化率甚至可達百分之三十。高綠化率有助淨化空氣,以保持社區良好空氣質素,並且減少熱島效應。
現在公共屋邨於規劃設計階段,已對現場環境進行微氣候研究,並應用可持續發展建築被動式設計(Passive Design)策略,確定樓宇的布局、朝向、間距、設置門窗位置及尺寸、隔熱及遮陽措施等。
所謂被動式設計,是指通過建築設計,因地制宜;盡量利用現場環境及天然條件,為社區及室內環境提供良好的採光及自然通風。這種設計方法可減少日常樓宇機電及機械通風設備的使用,從而減少用於建築照明及空調的能耗。
目前香港許多發展項目都以低碳及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打造健康、衞生及人性化的生活環境。香港樓宇於「生命周期」(Life Cycle)中的日常營運及定期保養成本,遠超於用在項目開發建造的資本成本。
因此,被動式建築設計不僅有助履行對社會環保責任,而且從成本效益方面考慮,亦有實際的好處。
不過,無論建築規劃設計如何考慮周全,日後樓宇的維修及物業管理必須配合到位,才能保證原設計效果。
就以本文所述青衣公共屋邨確診事件為例,經過有關部門調查,發現其中一位確診病人所居住單位,其衞生間內坐廁排污水管的排氣管曾遭改動,故不能排除新冠肺炎有可能因此透過共用的排污立管,由上層單位傳播到相距十層的下層單位。所以要保持免疫健康生活環境,最重要的還是要每位市民有良好個人衞生習慣及公共衞生意識。
香港建築師學會前會長
作者:陳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