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罕齊挫全球大鑊

疫情肆虐,罕有地令供應和需求齊受挫,對全球經濟構成雙重打擊,最初預期經濟會呈現「V形」反彈(即首季下滑,並在之後數周內反彈)的人或過於樂觀。美國及其他央行已減息或準備減息,但單靠貨幣政策能否提振經濟亦成疑,今年全球增長恐是○九年金融危機來最差。

從供應方面來看,由於中國內地大量工廠繼續停工,工人未能上班,打擊產品的生產能力。內地生產停頓,連帶全球其他地區需要這些原材料來生產的企業亦受挫。

出口勢勁縮3900億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最新報告便指,中國工廠復工緩慢,波及全球供應鏈,未來幾個月的全球出口將減少500億美元(約3,900億港元),出口最受重創的是歐盟,接近156億美元,美國和日本則損失58億美元及52億美元。這種供應鏈衝擊最初被認為是短期中斷,只要疫情受控便很易扭轉,這正是市場預期經濟會迅速反彈的原因。

惟過早押注今年經濟形勢的人可能要失望了,因為需求方面也正在下滑。疫情已不局限於中國,全球愈來愈多消費者不願外出購物、旅行和用餐。因此企業可能不僅只是讓員工在家辦公,還會停止招聘或投資,加劇對消費開支的打擊。

對於各地央行和政府而言,推出措施支持經濟的壓力日增。然而,美國聯儲局前官員、現於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任職的威爾科克斯表示,典型的衰退涉及的是需求相對於供應出現不足,一般情況下,決策者知道怎麼幫助填補需求缺失,但現況更為複雜,因問題是供應和需求都受到負面衝擊。

單靠幣策無力救市

如何抵禦這個雙重打擊,引發市場議論。一些經濟師認為供應方面的問題更大,而供應問題較難透過貨幣政策解決,因這難令生產、交通或通訊網絡,以至原料供應迅速恢復。大部分情況下,這需要財策來應對。美國、日本、意大利和南韓等地都在制訂財政方案應對疫情衝擊,雖然大部分都是支援醫療業和用於防護工作,而非針對更廣泛的經濟。

Principal Global Investors首席策略員沙阿表示,減息不能重新填滿商店內的貨架,單純是供應無法應付需求的情況下,貨幣政策是沒用。

需求方面,貨幣政策一般會被視為首要措施,但今次衝擊的本質特殊,限制了幣策效用。雖然降低融資成本有助提高家庭消費,但人們為了防疫而不出門,勢限制成效。

財赤佔GDP料九年高

相反,政府開支雖未必能控制疫情擴散,但可為急速下滑的消費者需求提供支持。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師Chetan Ahya預期,全球四大發達國加上中國今年的財赤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率,將由去年的4.1%升至最少4.7%,將是一一年以來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