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損失恐永久 經濟饑荒待搶救

近期香港公布的每項經濟數據,確實沒有最差,只有更差!剛出爐的一月出口遠遜預期之餘,更絲毫未見曙光,顯見經濟正以驚人的速度萎縮。鑑於疫情在社區大爆發風險仍高,且內地尚未全面復工,首季經濟幾可肯定是災難性。港府過去做了多年守財奴,強調要「積穀防饑」,面對今次「經濟大饑荒」,實應坐言起行,善用財政儲備救助企業、紓解民困,否則只會愧對香港人!

其實,在中美貿易戰下,去年香港商品整體出口貨量按年跌半成,進口貨量亦跌7.6%,廠家都急謀轉型及分散市場風險,並積極拓展新市場。可惜今年初再來一場「黑天鵝」疫情,行業景氣自然雪上加霜,一月出口大跌逾兩成只顯示新春假期效應,由於疫情在二月才向全球其他地區廣泛擴散,意大利、日本及南韓情況尤其嚴重,對整個製造產業鏈的影響猶如雪崩式擴大,亦預示外部需求將進一步轉弱,二、三月數據只會更差。

要知道,有別於過去香港貿易業面對全球宏觀經濟周期變化,其存在一定的可測度,惟近年業界一落千丈,非僅受經濟周期影響,而是受貿易戰帶來供應鏈的徹底性衝擊,使這條重要支柱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

隨着中國會更多地直接進口美國商品以節省「中介」費用,以及各國因應貿易戰調整生產策略,分散市場風險,近年香港所損失的貿易量,一定比例是永久的。回看去年香港貿易總額達一萬億美元,貿易與物流行業佔本地生產總值份額達兩成,可見對經濟結構的影響是重大且深遠,惟港府從未對此有確切的損失評估、中短期的應對方案,以及長遠調節策略。

所謂見微知著,貿易業困境絕對是整體經濟的縮影。面對環境和角色轉變,挑戰前所未有,港府本應更需團結港人,共謀對策,惟偏偏一貫放任不作為,凡事推搪搞政治化,財政只管守財而不懂創富,結果土地政策一團糟、甚麼中藥港、數碼港、六大產業等戰略,說來動聽,實際卻眼高手低,荒謬之事何其多?結果廿多年過去,經濟結構依舊單一,產業空洞化嚴重,遇上外圍形勢大逆轉竟無險可守,實非偶然。

面對疫情來襲,本財年港府好大機會錄得巨額財政赤字,畢竟「經濟大饑荒」當前,善用儲備確保港人捱得過,才有條件謀劃未來。長遠而言,如何下定決心解決深層次矛盾,提高管治能力是至關重要,否則長貧難顧,只會沉淪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