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年中美開打貿易戰,香港成為磨心,貿易與物流業直接受累。可港府不但未有着手強化內部需求,以抵銷外部風險,反而在處理政治問題上弄到滿城風雨,引發社會極端動盪,打垮旅遊和零售業。更不幸的是如今一場疫情,就連僅存的金融和地產業都一落千丈。四大支柱皆受重創,刻下只能善用多年儲蓄渡難關,這刻正是港府須積極干預之時,若繼續耍花招,奉行所謂「大市場、小政府,積極不干預」的無為思維,試問與殺人屠夫有何分別!
今年一月,香港港口貨櫃吞吐量按年大跌兩成,已連挫廿四個月,二月數字勢更駭人,將打平一四至一六年的廿五個月最長連跌紀錄,足見貿易戰已令全球供應鏈產生不可逆轉的變更,對貿易業造成長遠且深重的負面影響。
本來,一個負責任的政府,眼見不能自主的外部風險不斷上升,理應主動強化內部需求,可事實是一無是處,反加深社會撕裂,連續大半年的動盪不安,嚇跑了全球旅客,「好客之都」驟變「好嚇之都」,零售和酒店業生意一落千丈,是不折不扣的人禍!
原以為春節前社會稍安定下來,經濟有喘息機會。詎料天降瘟疫,刺入本已七勞八損的零售旅遊業,較○三年沙士更慘情。令人擔心的是,已好景十多年的樓市開始不穩,各類物業頻見劈價,可港府至今仍冷眼旁觀,對各界疾呼「撤辣」視若無睹,漠視「樓災」成為經濟「催命符」的特大風險!
去年第四季,美國上市中資巨企來港作第二上市,幫了香港金融業一把,暫時紓解了資金流走的壓力,充撐了股市場面。可實際上,這些年金融業僅依賴「北水」,習慣了飯來張口,風險過分集中,不但埋下禍根,更令競爭力每況愈下。如今面對中國經濟急速放緩,若「北水」斷纜,金融業便「空心化」,相信惡果快暴露於人前。
本來,香港這個蕞爾小島,能有四大支柱平衡發展,互補不足,加上內地作後盾,只要港府用心經營,善用儲備戰略性推進長期可持續發展,絕對有條件經得起風浪。可惜管治班子一屆不如一屆,長年無所作為的因,造成今日百業蕭條、不堪一擊的果!
過去十多個年頭,全球「放水」造就可觀的資產升值及財富效應,港府尚可蒙混度日,可如今「黑雲壓城城欲摧」,內外齊颳大逆風,企業和打工仔水深火熱,若再不痛定思痛、多聽民意、精準下藥,能有好結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