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三重咒 四大支柱重創

中美貿易戰及香港反修例風波引發的社會動盪,早已令香港經濟飽受衝擊,現時又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戰,四大經濟支柱包括貿易、金融、旅遊零售及地產業均受重創。大行料今年香港經濟續跌,歷來首見連縮兩年。儘管港府宣布擬成立300億元「防疫抗疫基金」,惟業界指無力救經濟,促政府撤樓市「辣招」及加大救助力度,以免香港經濟淪陷。

旅遊零售:旅客無影 慘過沙士時

旅遊及零售業可說是香港四大產業中受創最深,有市場人士指,現時市況慘過沙士時期。儘管港府推出「抗疫」措施,向旅遊、零售及餐飲業提供一次過的現金津貼,惟業界認為只是「杯水車薪」,建議加大政策扶助力度,包括向旅遊及零售等行業提供免息無抵押貸款、退稅及豁免稅項等安排。

港府近日公布申請300億元撥款成立「防疫抗疫基金」,當中包括多項「派錢」措施,如向旅行社、持牌小食店及零售店等發放8萬元現金津貼,持牌大型食肆則可獲派發20萬元。

冀減租退稅 加強救助

旅遊業議會主席黃進達指,津貼只能暫時緩解旅行社燃眉之急,應付租金和工資等日常營運開支,前線員工恐未能受惠,盼港府可提供免息無抵押貸款。同時,可在退稅及免稅方面,向旅行社和前線員工提供更具彈性的安排,但形式與細節仍要商討。

他對今年旅遊業首季盈利持悲觀看法,直言部分旅行社已經休業。業界暫時仍持觀望態度,等待疫情完結,且已開始採取成本節省措施,並預告將會有新一輪裁員潮,恐怕前線旅遊巴士司機和導遊將受累。

事實上,去年訪港旅客數字按年跌14.2%至逾5,590萬人次;今年一月訪港旅客初步數字只有320萬人次,即每日平均約10萬人次,與去年上半年平均每日20萬人次比較,按年跌53%。疫情影響下,訪港旅客勢再下挫。

宜吸海外中高端商務旅客

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高級講師李兆波指,港府新公布的現金津貼對旅遊及零售業只是「好過冇」,業主直接減租成效或更理想。他認為,政府可考慮向旅行社提供無息貸款,或鼓勵地產商減收舖租等。同時,當局可研究向市民「派錢」,以鼓勵消費。他又指,中長線業界不能再只聚焦中國旅客,應推出大型展覽及會展,吸引更多中高端商務旅客。

其實本港零售業早已步入「超級寒冬」。香港零售銷貨價值去年連跌十一個月,其中,去年十月份按年跌24.4%,為有紀錄以來最傷。

香港化粧品同業協會會長何紹忠坦言,本地零售業生意「蝕到入肉」,當局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否則商戶只能結業。他指,港府給予業界8萬元現金津貼,對零售企業而言只是「安慰獎」,幫助不大;而且港府忽略了零售衍生的批發業務,於今次的援助措施中未能受惠。他直言,「批發業比零售業死得仲慘!」他目前未看到當局對未來三個月有何具體計劃扶持零售及批發業,慨嘆在零售、旅遊和餐飲業已遭受重創下,政府不能只提供「小恩小惠」。

何氏又建議當局設立支援基金,為內地經營業務的港商提供財政補助,並考慮調整利得稅的退稅上限。他又希望全港商舖業主可考慮改以營業額按百分比分成收取租金,與業界共渡難關。

地產:樓市價崩 業界籲撤辣

受去年社會亂局影響,香港樓市已逐步轉差,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夾擊,更即時陷入困境。大型二手屋苑交投萎縮,業主為求吸客,最終大手劈價,甚至蝕讓才有人承接。

代理難撈 逾十人爭一刁

樓市轉差,亦拖累地產代理人數及分行數目下跌。據地產代理監管局資料,截至一月底持牌代理共三萬九千三百二十二人,按月少一百九十六人,是一八年六月以來最少。分行則有六千九百九十二間,按月少八十四間,單月縮減量為一七年一月後最多。若以一月份整體樓宇買賣合約登記三千七百七十六宗計,即十點四名代理爭奪一宗買賣。

面對困境,地產代理界希望政府「撤辣」,撤回部分遏抑樓價措施,亦希望減免地產代理牌費,予業界一條「生路」。

中原亞太區副主席兼住宅部總裁陳永傑則透露,二月首兩星期,公司香港住宅部佣金只得約五千萬元,全月望可錄約一點五億元收入,但仍較一月跌三成,勢必錄虧損。他直言,地產代理業經營困難,希望當局減收或免收代理牌費。他強調,整體行業或香港若要得救,並非單靠「撤辣」催化樓市,政府應推出救市措施刺激經濟,以抵銷快將可能出現的倒閉及裁員潮問題。

在嚴峻的樓市環境下,代理要開源節流。美聯布少明指,自去年九月起,已有八成續約分行獲減租,平均減幅高逾兩成,最高更下調七成。

樓市近年受到政治事件衝擊,加上新冠肺炎疫情,令樓價持續有下調壓力,而俗稱「辣招」的樓市調控措施,卻是因應樓價上升時期而設,大部分已不合時宜。他促請政府取消推行多年的額外印花稅,並將雙倍印花稅稅率下調至推出「加強版」之前,助樓市「軟着陸」,避免經濟進一步惡化。

新盤交投挫 舖價冧12%

一手住宅交投都急挫,上半月全港新盤僅錄逾八十宗成交,較一月同期跌逾九成,由於下半月市道未許樂觀,料全月數字將較上月大減。

有地產商高層坦言,即使開放售樓處及示範單位,準買家亦不敢參觀,短期難改善。當局應考慮延推空置稅,或研究政策可行性,亦需審視「辣招稅」,調低或撤銷影響本地用家的稅項。

事實上,各類物業價格由高位回落。據差餉物業估價署資料,私人住宅售價指數由去年五月至十二月,跌幅達百分之四點六。商業物業跌勢亦明顯,私人寫字樓售樓指數由去年六月高位回落百分之二點四。私人零售舖位售價指數由去年五月高峰跌百分之十二點五,為各類物業最多。

出口:斷貨唔接單 外貿大鑊

香港外貿受中美貿易戰火拖累,導致去年整體出口貨值按年大跌4.1%,創○九年以來最大跌幅之後,今年一月再傳來新冠肺炎疫情噩耗。作為香港最大貿易夥伴的中國內地,其製造業幾乎全面停頓,不少輸港商品更被迫斷貨,痛擊香港貿易行業,本港貿易商家普遍寄望銀行勿打斷企業資金鏈,以免營商環境急劇惡化。

廠商料零收入 驚資金鏈斷

香港電鍍業商會永遠榮譽會長、中華廠商聯合會副會長吳國安直指,今次疫情對香港出口打擊最嚴重的是內地工人未能正常復工,勢拖累首季出口貨值表現。位於內地的工廠停工,導致農曆新年前接下的出口訂單只可延期交貨,加上需安排內地員工有薪休假,廠商們首季可能錄得零收入。

他以自身廠房為例,「舊訂單交貨期一日未定,都不敢接新訂單」。換言之,疫情擴散未止,內地製造業活動可能繼續癱瘓,香港出口及進口貿易將劫數難逃。最壞情況下,他估計香港出口廠商生意急縮,只好縮減員工數量等,以降低營運成本。

貿易商逆境生存,首要是資金鏈,而非稅收。他建議中港兩地銀行放寬銀根、延長貸款還款期尤其關鍵。若本港銀行能降低借貸條件或緩解融資問題,廠商始有望渡過難關。事實上,疫情期間,港府予企業稅項費用豁免的效益可能有限。

政府紓困成效弱 冀增力度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李秀恒坦言,貿易戰、亂局以至疫情爆發,對香港企業造成沉重打擊,尤其是進出口生意。港府先後提出多輪支援企業的措施,儘管效益似乎有限,但冀相關措施可延續及擴大。一旦疫情未有改善,內地廠商受新增檢疫條例限制而步入觀察停頓期,在港出口商只能考慮縮投資規模。換言之,香港貿易或加速萎縮。

金融:券商難捱 百家快執笠

新冠肺炎疫情令百業蕭條,本港金融服務業更是首當其衝,單是今年以來,香港交易所已接獲7家證券行在交易所停止營業的通知。業界料,今年可能有百家證券行結業。

經紀拍烏蠅 半價放盤無人要

事實上,證券行「放盤」叫價大跌五成也無人問津,要主動「投降」將牌照交還香港證監會。

證券及期貨專業總會會長王國安表示,證券行經營環境是史無前例的差,「中美貿易戰及本港社會動盪,已令行業元氣大傷,現時更係雪上加霜,我入行三十幾年,都冇見過咁差情況,一定衰過沙士時!」

他指,現時本港有約六百多家證券行,當中約七成是中小型券商,「好多證券行已頂唔順,今年有一百、幾十間停業,並不出奇。呢啲證券行養咗好多人,可以預期會有好多人失業。」王氏解釋,「經紀一向依賴佣金收入,過去五、六年零佣金已經令到我哋好傷;加上證監會監管太嚴,券商連孖展借貸業務都唔敢做,證券行根本無利可圖。」

證券經紀這行業現時根本看不到前景,他表示,「就算個股市轉勢,都要等時間,但香港依家咁多問題,點收科?」他認為,政府當務之急是要恢復經紀最低佣金,讓從業員可維持生計,「就正如揸的士都有起錶價一樣,的士司機可唔可以唔出糧?」其次是證監會監管應行「分級制」,按證券行的資本額分級監管,而不是「一刀切」,以提高行業成本效益。同時,政府也要扶持華資經紀,「新加坡都有扶持本地企業!」

證券業協會主席徐聯安表示,證券行停業趨勢由去年已開始,現時繼續浮現,「證券行的售價一定不會有吸引力,大部分都係講緊主動交番牌畀證監會,莫講話賣幾百萬元是不可能,如1號牌(證券交易)100萬元有人要,已經算好好!」

倡恢復最低佣金制 免印花稅

徐氏直言,短期內不能解決證券行經營困難的問題,但中長期當局有四項政策可考慮。第一是改善產品銷售渠道,「理財通只有銀行可做,證券行係咪都可以有份參與?」第二是增加資源支援證券業人才培訓,如提供津貼等,減輕券商營運壓力。第三是提高科技應用,讓中小型券商自力更生。第四是減免股票印花稅,以降低整體交易成本,可望刺激港股交投,「現時內地以及好多市場,僅賣出時要畀印花稅,但香港係買入及賣出都要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