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疫情尚未完全受控,香港社會危機更愈演愈激,可股市置之不理,瘋狂炒作全球政府救市和治疫藥物等虛浮消息,恒生指數轉眼間已回升至接近春節假前水平,成交額更頻創今年新高。短期升浪之癲,過度透支了對經濟的憧憬、高估了放水的成效,當估值須修正時,必更痛苦!
隨着中港兩地疫症確診人數仍不斷攀升,內地民眾全面復工無期,大大影響產業供應鏈,居民為防疫足不出戶,亦嚴重打擊消費業。香港方面,有商戶新春生意額大跌七、八成,另金融、酒店、餐飲、運輸等行業員工都要被迫放無薪假,零售店舖更恐掀起倒閉潮。此情此景,與港股的利好氣氛形成強烈對比,令投資者百思不得其解!
其實,所謂的「利好消息」,只是信手拈來,經濟愈差,官方就愈要擴大貨幣政策寬鬆力度,雖然利率低企加上市場流動性充裕,但由於實體經濟不景氣,企業難有所作為,資金只有湧往股市尋求回報。港股如今近七成市值來自中資企業,內地資金已成為主要參與者,隨着中央加大力度鬆銀根,在港炒作的資金源暫未有斷纜之虞,更會積極維穩中資股估值,以求安撫民心。這就解釋了為何經濟極差,但股市依然彈力十足,照升如儀。
問題是兩地百業艱難,即使有銀行願意與商戶共度時艱,讓重災行業延長還款期,但就業市場急劇轉差,需求端持續惡化,能否助商戶解困?恐連杯水車薪也不如。再者,銀行在相關問題的處理上,一則要捨棄盈利,二則要面對不良貸款上升的風險,可見傳統產業盈利前景悲觀,未來一季兩地企業發盈利警告、甚至倒閉潮之聲將不絕於耳,純由資金充撐的升市如同「鬥傻」遊戲,終歸要面對現實。至於新經濟企業,如5G通訊、電子商貿等,理論上能受惠消費和商業模式轉變,具有一定抗逆力,但眼前升市透支了企業盈利增長,根本承受不了過高估值。
且別忘記,中美僅簽了首階段貿易協議,如今內地經濟大受打擊,在執行條款上不無變數,而觸及核心利益的次階段談判必然艱巨。另方面,中港兩地礙於內部需求急劇放緩,上半年經濟呆滯將拖低全年預測,包括股市和樓市等資產價格沒有條件繼續「離地」,不斷印銀紙延續資產泡沫是解決不了問題,只會令貧富更懸殊,激化社會走向極端矛盾。無論是企業或個人投資者,刻下不能缺少的並非跟風追浪的勇氣,而是審慎管理風險和執行高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