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武漢肺炎持續肆虐,民眾被迫因防疫而未能及時重返工作崗位,致令製造及商業銷售活動大受影響,預示着企業經營不但更困難,背後潛藏着「火燒連環船」式的債務違約危機,首當其衝當然是作為「百業之母」的內地銀行業。由於不良貸款撥備勢飆,將拖累資本充足率急降,大型銀行有集資壓力,地區銀行更正值存亡之秋。若監管機構未能及時疏導風險,會對整個金融體系構成重大隱患。
目前中國正經歷○三年沙士後最嚴峻疫情,受累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影響的不只是一個省、一個市,而是掌握着全國七成經濟命脈的地區。有分析警告,由於中國已貴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恐令環球今年首季經濟增長創下史上最低紀錄。近日更有國際評級公司指出,若疫情持續,經濟急劇轉差形同對內銀業進行壓力測試,不良貸款率有機會瞬間急飆至逾6%,大幅高於截至去年九月底的1.86%。如是者,撥備覆蓋率可能會由188%急降至55%,若銀行須為新增不良貸款作全數撥備,估計涉額高達5.6萬億元人民幣,無可避免要在市場進行大規模集資。
要知道這些年中國債務不斷膨脹,當中房地產佔極大比重,民眾供樓負擔早已超出負荷。若上半年經濟環境大幅惡化,政府的維穩刺激措施因疫情遲遲未能受控,而起不到太大作用的話,企業及民眾的資金鏈就會斷裂,最高危的正是樓市,只要樓價因斷供及需求驟減等因素而崩潰,對內銀業而言可謂是致命危機!
雖則說目前五大內銀都是國家擁有,倘若資本充足率不足,大可由國家「印銀紙」注資,反正拯救企業是硬任務,降低貸款利息、延遲還款限期,甚至打折收帳在所難免,惟大前提是疫情先要受控,才能全面配合政府維穩方針。至於地方性中小型銀行更恐力有不逮,或需由五大銀行及其他大型金融機構收編入股,方能挽救。不過,由於「龍頭」內銀經已上市,若一切措施以國策為先,股東利益為後,矛盾就被凸顯了,這明顯闡釋了為何這些年內銀股的息率甚高,惟估值仍未能擺脫頹勢。
相對於沙士,當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不到兩年,起點較低,疫後復甦動力強。可如今無論經濟和銀行體系規模已大增,又經歷了數年去槓桿和中美貿易戰的煎熬,正處於結構性改革的艱難階段,內外交困,底子不算壯健,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目前只能望天打卦,還看疫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