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產業崛起 金融配套須並進

「同股不同權」及第二上市公司股份應否納入成為藍籌股,恒指公司今起進行諮詢,預期五月會有結果。事實上,身處資訊科技迅速發展的年代,新經濟產值佔整體經濟比重日大,香港的金融市場配套實有必要與時並進,否則難以吸引資金參與,難逃「陰乾」的命運!

根據條例,恒指公司要求公司至少上市兩年才可「染藍」,但未有就同股不同權股份有明確的納入要求。不過,二○一八年九月美團點評來港上市,繼而是去年十一月另一隻已在美國掛牌的阿里巴巴在港作第二上市,兩隻同股不同權的明星股登場後,市場反應理想,證明新經濟股的投資價值獲市場肯定。

目前的恒指成分股中,金融及地產類佔比重近六成,而資訊科技業僅佔一成,未能反映知識型經濟主導下,互聯網科技及生物科技等新興產業的增長潛力。近幾年全球經濟增長乏力,新經濟股崛起成為資本市場寵兒,偏偏港股在這方面選擇不多,致使市況交投和氣氛每況愈下,內地投資者對港股提不起興趣外,本地投資者也棄捨港股而去,轉攻機會更多的美股。

如今中國在互聯網與通訊科技和生物製藥科技等領域發展領先全球,新經濟企業資金需求大。目前內地已有深圳創業板、中小板,上海亦有科創板,以提供融資平台。去年多家國際公司已將A股納入指數系列,今年內地將進一步開放讓外資參與。偏偏香港的創業板一潭死水,只可說是「非主板細價股集中地」,與「科創」二字拉不上關係;而代表港股的恒生指數,又長期處於舊經濟股佔比大的情況,整體上與全球投資大氣候脫節,「倒米」自是必然結果,肥水流向別人田。

當然,新經濟股難免會存在估值泡沫,若大量納入恒生指數,會否令日後指數波動大增,變相加大市場風險。這憂慮也是合理,但卻不能視為推動恒生指數多元化改革的阻力。能否在股東持股、盈利要求、佔比限制等方面研增納入條件,以釋疑慮,值得探討。

所謂「窮則變,變則通」。服務實體經濟,迎合海內外企業和資金需求,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的基本要求。經歷了逾年的中美貿易戰和大半年的社會動盪,香港的貿易、零售和旅遊業有待復原,且不明朗因素尚未去除,金融業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如何革新股市指數,推動多元化發展,振興股市交投,鞏固香港作為地區融資中心的領先地位,當局宜及早籌謀,別再等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