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港口營運表現持續疲弱,香港海運港口局公布,十一月香港港口貨櫃吞吐量為151.8萬個標準箱(TEU),按年跌7.4%,連跌22個月。業界直言,隨着近年愈多廠商遷離內地,香港作為轉口港的角色已減退,更坦言從內地遷移至其他地區的廠商,不會輕易回流,料港口貨櫃吞吐量勢創有紀錄最長跌浪!
今年首十一個月計,香港港口貨櫃吞吐量累計達1,680.9萬個標準箱,按年跌6.2%。按修訂後資料顯示,香港貨櫃吞吐量曾在一四年七月至一六年七月,連續25個月下跌,是以往最長跌勢。
香港付貨人委員會主席林宣武表示,香港港口貨櫃吞吐量需時復原,較悲觀的看法是明年六月前維持跌勢,所以今輪跌浪料破上一輪歷史紀錄。他解釋,雖然中美達成了首階段貿易協議,但估計兩國不會「咁順攤」,總會留下「尾巴」再議,貿易戰隨時推倒重來。
為了防範貿戰重燃風險,林氏透露,部分已搬離內地的廠商不會回來,因開廠有別於設立辦公室,前者的投資成本非常高,且要籌備良久。至於有計劃撤離內地的廠商,亦要持續面對海外買家的壓力搬廠,以降低中國製造貨品,被美國隨時加徵關稅的風險。同時,中國企業角色由過往生產基地,轉為專注研發,大勢所趨下,香港貨櫃吞吐港的角色會逐步褪色。
中美貿易談判有明朗化迹象,但香港貨運物流協會主席胡百浠稱,對中美達成首階段協議抱觀望態度,因談判隨時出現變卦,加上物業流牽涉繁複程序,由落單到出貨需要較長時間,所以短期內難以反映利好消息。
他認為,貨運服務經營者一向處理被動,生意多寡由廠商訂單主導,惟不少廠商已將廠房搬至東南亞,即使中美貿易戰完全停火,展望貨運服務業生意難現起色。他坦言現時無法提高貨運服務費,而且業界經營困難,大中小企均勒緊褲頭,故一直有公司裁員、合併甚至倒閉的消息湧現。
香港電子貿易商萬保剛集團(01213)主席洪劍峯稱,不論未來中美貿談進展如何,香港電子業生意亦難望復甦,因為廠商陸續遷出中國,轉至勞工成本較低的東南亞地區。
他解釋,手機佔電子貨運一大比重,而隨着印度手機市場蓬勃發展,不少電子廠已將手機生產線轉移至印度。值得留意的是,深圳口岸的道路設計及報關電腦化程式,令貨運效率大大提升,他形容香港整體港口貨運已失去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