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幣國際化頻受制宏觀環境

人民幣國際化踏入十周年,但最近四年裹足不前,外電引述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張明表示,人民幣國際化陷入停滯的直接原因,是「周期性宏觀金融因素」。

人民幣自從○九年開展跨境貿易結算,並開始與各個地區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讓各地發展人民幣交易活動之後,如果人民幣資金不足,會由中國人民銀行提供資金支援。

不過,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在一五年隨着匯價下跌,並在近年遇上中美貿易戰而難有寸進。張明解釋,人民幣貶值及中美利率差距縮窄,均降低非居民持有人民幣資產的動機,而且人行的資本外流管制、內地金融風險顯現,亦限制國際化進程。

滙豐銀行高級亞洲外匯策略師王菊則相當樂觀,指若貿易摩擦緩解,配合美元匯價上行周期結束及中國結束去槓桿政策,相信人民幣國際化與匯率改革可取得更大進展,但要有相當耐心。

改變策略謀求突破

張明展望,人民幣國際化策略從去年起已出現轉變,包括推出人民幣計價的石油期貨交易,並加大開放中國金融市場,以及在其他地區建設與投資中,增加使用人民幣計價和結算交易。

有分析師則指出,雖然中國經濟規模遠超其他國家,但人民幣在國際儲備貨幣中佔比很低,因為一般而言,要成為國際認可及使用的儲備貨幣,匯價必須自由浮動,並開放其資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