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野:內地救工業 商品有鑊氣

上周起投資者對中美貿談樂觀情緒生變。現時市場普遍認為,本月十五日美國對中國約1,600億美元商品實施新關稅的死線會再度延後,甚至憧憬部分關稅將在首輪中美貿談協議簽訂後取消。不過,隨着死線漸近,加上本周四有美國聯儲局議息會議及英國大選等事件,投資者短線轉趨審慎。尤其是今年已累積一定升幅的歐美股市,年尾沽貨獲利的誘因更大。

內地重啟放水政策

中港方面,近周基本跟隨新興市場股市在偏低位反彈,中國受累貿易戰經濟放緩,香港則有地區風險而捱沽,然而人民銀行剛公布十一月新增人民幣貸款達1.39萬億元,與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均較市場預期為高,反映自第四季開始,中國官方已經重啟寬鬆貨幣政策救經濟。

中短期而言,影響中國放水持續時間的主要因素,是整體通脹走勢。中國國家統計局十一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按年升4.5%,創近8年新高,其中豬肉價格上漲達110%,其他各種肉類和雞蛋按年價格升幅均在12至26%之間,帶動整體食品價格升19.1%。

不過,中國製造業仍然持續收縮,十一月份生產物價指數(PPI)按年跌1.4%,雖較預期及十月數據稍好,但仍未擺脫負增長區域。現時中國CPI已在4%以上,無疑開始顯現通脹壓力,但因官方希望拯救製造業,相信在PPI重回正數前,人行應會保持寬鬆政策,預料各類工業相關商品會成為短線投機目標。

華晉證券資產管理投資總監 馮宏遠(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