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水十年效用遞減 央行技窮

全球央行過去十多年玫力避免經濟陷入危機,但成效存疑,更導致主要國家應對下一輪經濟危機的板斧愈來愈少,未來十年勢必挑戰重重。美銀分析員警告投資者,注意「量化失敗或貨幣政策無效」的風險。

多次減息或掀副作用

自○八年來,全球央行減息超過750次,以致利率不是處於歷史低位,就是已經成了負利率,甚至引發出現「副作用」的憂慮。同時主要央行正重啟量化寬鬆(QE),儘管之前已買入超過12萬億美元金融資產,但仍未能刺激通脹向上。

愈來愈多人憂慮,自九○年代初以來困擾日本的低增長和低通脹,恐怕此「迷失經濟」的現象會擴散至全球。所謂經濟「日本化」,即經濟低增長、低利率、低通脹,伴隨着低出生率及人口老化。這種苦痛爆發成為今年主流,更留下了創紀錄規模的負利率債券。

事實上,全球「放水10年」效力愈來愈弱。日本央行前理事門間一夫曾表示,未來貨幣政策的效用將明顯地受到限制,即使有任何效用,對潛在副作用的懷疑將成為愈來愈大的問題。

不過,這並不代表已耗盡彈藥,聯儲局仍有減息空間,歐洲央行也可以加快買債,但可能需要一些政策技巧。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研究認為,儘管部分央仍有彈藥可用,但很有限,例如聯儲局擁有的「放水」空間相當於減息5厘,可應對溫和但不嚴重的經濟衰退,但歐洲和日本央行只剩下1厘的減息空間。

大部分地區通脹疲弱

這些局限將於接下來的議息會議浮現,市場預期本周議息的聯儲局和歐洲央行按兵不動,下周議息的日本央行也會維持幣策不變。儘管如此,全球大部分地區通脹持續疲軟,瑞銀估計,該行追蹤的央行中,約三分二的通脹率低於目標。

全球央行今年以來的減息行動,有助為十年最慢的全球經濟增長提供支持,及改善就業市場,但有意見認為,超寬鬆幣策,特別是負利率,或帶來更多壞處。太平洋投資管理(Pimco)早前直指負利率會打擊銀行盈利,減少貸款,壓抑回報。

幣策成效下降,意味提振經濟的重任要轉到財策上。日本上周公布提振經濟的財政刺激方案。至於英國,不論誰勝出大選,政府都可能重施七○年代風格的開支方案。惟財政赤字和政治分歧意味許多政府未必能加大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