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句說話道出理財的重要性!然而,理財之道博大精深,普通小市民未必有能力駕馭,坊間一些相對簡易的理財法則或公式,驟眼來看頗有參考價值,但到底又是否「真理」?
參考價值:★★★★(以5★為最高,1★為最低)
用100減掉你現時的年齡,得出的數值等於你可以投資多少比例的高風險資產,包括股票或股票基金等,餘下的則投資債券等較低風險的資產。
以30歲人士為例,100減30計算下,則投資組合內可以70%是股票、30%是債券。若閣下的年齡為60歲,按100減60計算, 則股債的比重為40%及60%。究竟這個計法有沒有道理?
香港財務策劃師學會董事張言銘表示,坊間很多理財法則有其背後的原理,儘管有些未必很科學化,但可視作參考指標。但公式歸公式,投資多少高風險資產視乎個人風險取向,即使是年輕人,如果對股價的波動感不安或睡不着,也未必適合持有太多股票,應該參考指標後再進行調節。
前海理財行政總裁陸東全指,另一個可參考的投資組合股債分配是,45歲前100%股票,由45歲開始,每年把5%股票比例轉至債券,到65歲退休時組合變成100%債券,這樣投資風險可逐年降低。
參考價值:★★★★★
72變法可用作估算把投資本金倍增所需的時間,方法是以72除以該投資項目的年收益率,得出的數字是本金大概要增加一倍所需要的投資年期。例如100萬元本金投資於年收益率5%的債券,預期約14.4年(72÷5)後本金可增至200萬元。
如果大家成功找到一項年收益率36%的資產,意味兩年本金可翻一番。但實際上,要尋找每年5%的投資回報,其實也非易事。
張言銘稱,72法則之外,亦有114法則和144法則,分別計算本金三倍和四倍所需年期。同樣以年收益率5%的資產為例,100萬元可於22.8年(114÷5)增至300萬元;於28.8年(144÷5)增至400萬元。
時間看似很久,但在現時低息環境下,他認為穩健的投資要爭取5厘年回報不算容易,或多或少要冒一點風險,例如投資一些高派息的股票、高收益債券等。
參考價值:★★★
把每月賺的錢都用光的人被稱作「月光族」,如果想月月有錢剩,就要重新審視個人消費習慣,並把每月收入分配至不同範疇。坊間建議的收入分配比例林林總總,可加以參考制訂適合自己的比例。
例如「50/30/20分配法」,收入的50%用作租金、水電煤、飲食等必要支出;30%用作旅行、娛樂等非必要支出;餘下20%用作儲蓄投資。又例如「4321理財法」,40%用作投資、30%用在衣食住行等基本開支、20%作儲蓄備用資金、10%用來買保險。「3-3-3 收入分配法」則是把薪金拆成三份,投資理財、生活消費、儲蓄備用資金各佔三分一。
張言銘指,理財最重要的原則,是先出糧給自己,所以至少把一成收入儲起。雖然強積金已經令打工仔「九折」出糧,但市場普遍認為不夠退休儲備,自己仍需額外儲蓄。
他認為分配收入的關鍵是有規劃、以及先儲蓄後消費。一般而言,把每月收入70%作日常支出(包括必要和非必要支出)、10%作緊急資金、10%作投資、10%作退休儲備可以考慮。而如果要還債,記緊要把部分比例撥去還債。
參考價值:★★★★
4%法則是退休後,每年只從退休金戶口提取4%金額作使用。這亦可用作推算需要準備多少退休金。例如退休後每月要花2萬元,一年花24萬元,便需準備600萬元(24萬元÷4%)退休金。
4%法則是九十年代有學者研究出投資美股和美債組合,過去七十五年可取得年均回報超過4%。假設退休金可長期維持此回報,每年提取4%作生活費不會動搖本金,可無休止地滾存下去。
張言銘認同4%法則可作參考,另坊間也提出用20至30倍的年收入作為退休儲備金額,亦可作參考指標。然而,若想作更準確計算,可運用現時多個相關網上計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