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Talk:WeWork「真身」是地產商

近年科技股吃香,各產業只要跟科技沾上關係,就會身價飛升。WeWork母公司We Company正申請上市,估值曾衝上470億美元,當上全球獨角獸之最。隨着更多財務細節的披露,開始露出真身,只是一隻用科技包裝的地產股。

本身是全球數一數二的獨角獸,在Uber和Lyft上市之後,WeWork自然升上最大。WeWork在二○一○年成立至今共走過14輪融資,共獲128億美元資金。今年初得軟銀的10億美元H輪資金之後,估值推升至470億美元。

經營實體寫字樓物業

公司在去年底遞交上市申請,至今正式啟動程序,但市傳將以約200億美元市值上市,身價比之前削去近一半。前估值太高,欠缺實際經運數據和前景去支持。

WeWork跟Uber、Airbnb一樣都是共享經濟的代表,盈利情況也不太樂觀。公布財務數據,去年全年營收18億美元,但卻錄得近20億美元虧損。今年上半年營收已達15億美元,但同時也虧掉9億美元。成長快速,虧損也嚴重的公司。

經營共享辦公室的WeWork,吸引不少創新科技公司、傳統跨國公司的科技部門進駐,予人高科技的感覺。撇開科技的外殼,核心價值其實只是地產公司。

科技界流傳一些對顛覆性創新說法,Uber沒有一輛車卻是全球最大的士公司,Airbnb不擁有房子卻是全球最大酒店。然而,甚少人會用WeWork做創新例子,因他們實實在在經營實體的辦公室物業。

科技公司被外界追捧,主要是看上高擴展性和邊際成本遞減的特點,而WeWork並不具備。即使公司提倡辦公空間即服務,企業只按需要付費租用就可,實際上WeWork付出的成本不低,例如租用物業擴充業務,更需要花時間裝修改建,擴展彈性成疑。

與其說WeWork是共享辦公室的代表,不如說成服務式辦公室的進化版,該公司根本只是經營寫字樓的地產業務。

艾雲

在財經界打滾多年後,投身資訊科技行業成為i世代。

作者:艾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