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零售商變陣攻華

近年多家跨國零售商敗走中國之際,美國倉庫式超市Costco上月底登陸中國旋即掀起狂潮,上海的首家中國分店因為人多混亂,開幕當日下午被當局勒令停業,形成強烈對比。有別於其他零售商,Costco與另一家搶灘中國市場的德國超市奧東齊(Aldi),均以自家品牌產品作為賣點,冀鎖住消費者芳心。

無視Tesco家樂福敗走

繼英國樂購(Tesco)及西班牙迪亞天天(Dia)之後,法國家樂福宣布撤出中國,今年六月以7億美元將在華業務的控股權售予蘇寧,而德國麥德龍(Metro)正將在華業務放盤,甚至全球網購「一哥」亞馬遜亦不敵「本地薑」。

目前內地剩下的大型外資全資擁有超市只有沃爾瑪,經營逾430店舖,惟佔有率僅1.7%。有分析指,眾多外資超市在中國觸礁,是未能本地化、未有配合電商發展、租金急升,及與內地夥伴產生業務糾紛,而他們的共同弱點是缺乏獨特售賣產品。

UNIQLO及Nike脫穎而出

一些外資零售商如UNIQLO及Nike在中國脫穎而出,主要是產品具有獨特性,但過去外資超市的產品與本地競爭對手分別不太大。不過,新加入的業界似乎作出改變,Aldi上海店舖最熱賣的產品是歐洲進口的自家品牌酒類和啤酒。

沃爾瑪旗下的倉庫式超市Sam's Club亦以類似經營模式,發展自家品牌產品,競爭對手在海外採購亦難找到相同貨品,其產品種類僅4,000種,遠低於一般沃爾瑪店舖的2.5萬種,以降低成本及提升利潤。Aldi及Costco同樣採取該策略,後者產品少於5,000種。Sam's Club擬將中國店舖數目,由現時26家增至明年40家。

沃爾瑪轉與電商合作

發展電商方面,現時外資超市策略是轉與內地電商合作,以擴大消費者接觸層面。沃爾瑪已放棄本身平台,改與京東合作,並入股對方12%股權。內地第二大外資超市法國的Auchan,一七年亦以29億美元將合營公司36%股權售予內地電商。

券商Raymond James分析員格芬指出,Costco審慎地進軍中國市場,在未建立實體店前,其自家品牌Kirland產品早已在內地電商銷售五年之久,廣為內地消費者認識。

A.T. Kearney零售顧問Greg Portell指出,Costco在內地先聲奪人,反映該公司能將新概念引入當地市場,情況就如當年宜家(IKEA)登陸美國。不過,他又提到,Costco首日成績不一定代表將持續取得成功。

事實上,有報道指,Costco上海當人氣產品被搶購一空後,不少內地消費者隨即取消可獲全額退款的會籍,該會籍的年費一直被分析員視為公司穩定的收入來源,因此可以預期,Costco未來在中國市場遇上的挑戰還有很多,包括需要建立龐大的物流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