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幣戰恐升溫 今年中秋月難圓

轉眼間已踏入中秋月,今年不但是多事之秋,今秋更是「戲肉」。政局上,包括香港社會動盪、英國「硬脫歐」危機,以及意大利和阿根廷仍存隱憂;經濟上,更是貨幣戰關鍵的一月,投資者絕對要打醒十二分精神。

首先,澳洲央行將在本周議息,官員近期已放風極有可能再度下調利率,勢掀起本月全球減息潮序幕。之後是第二周的歐央行,除了即將卸任的行長德拉吉主張放水外,連十月接棒的候任行長拉加德也開腔,央行仍有減息空間,加上歐元區「一哥」德國正處衰退邊緣,放鬆貨幣政策可謂事在必行。

由於歐央行放水力度隨時超預期,令接下來第三周議息的聯儲局深受壓力,因一旦歐央行放水,資金勢必加速湧入美國國債,以收取較歐債理想的回報,屆時恐拖累反映利率去向的美債息續跌,構成當局被迫減息的壓力。緊接聯儲局後,英日亦會公布議息結果。

當歐美確認行動後,市場已估計,中國人民銀行有機會跟隨,尤其當局上月底啟動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利率市場化改革,被認定是為了真正減息而鋪路,目前行動與否就看歐美取態,時間可能是九月中旬。

若根據上述劇本,以美國總統特朗普性格,必然會再次指罵歐元及人民幣試圖貶值,令美國在貿易問題上處於不利位置。惟與過去不同,美國國會已於上月初放暑假前通過上調發債上限,使財政部有充足水位發債集資,即當局可利用發債所得的彈藥來干預美元,而不需聯儲局助力,使貨幣戰隨時進一步加劇。

一旦歐美中貨幣一同較勁,邊陲地區必率先遭殃,貨幣可以突然崩潰,繼而引發惡性通脹,物價一下子高於經濟增長,就會造成滯脹危機,即民眾購買力會突然驟降,民怨必然沸騰。亞洲區,南韓圜是最高危;歐洲則是東歐的匈牙利,貨幣福林已飽受歐元貶值影響,創歷史新低。

別輕視小國貨幣崩潰所觸發的骨牌效應,如果說貿易戰由去年三月開始,直至近日才感到較大影響的話,貨幣戰的威力更不容小覷。舉例來說,一九九七年七月泰銖突貶而引發亞洲金融風暴,不僅重創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就連南韓都要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求助,港人身家更短時間內大蒸發。

總結來說,本月必定不尋常,投資者在留意股樓動向的同時,更需留意每日交易額達數萬億美元的外匯市場,這是最大、最易轉壞的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