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貿易戰爆發,經濟景氣轉差,投資氣氛低迷,加上科技應用改變行業生態,全球金融業正掀起一場收縮浪潮。所謂「一葉知秋」,金融業進入寒冬,緊接下來的是企業裁員和倒閉潮,百業蕭條,甚至觸發談論多年的債災和樓災!各大央行黔驢技窮,只有嘗試再開印鈔機吊命,但是否就能力挽狂瀾,充滿疑問!
今年以來,全球宏觀經濟每況愈下,金融市場交易量下降,金融企業裁員之聲不絕於耳。英國脫歐僵局未解下,金融業收縮尤為顯著,其他大如德銀、瑞銀,美資摩通、高盛,都傳出裁員的消息。整個投資銀行業界的困境,是○八年金融海嘯以來最嚴峻的。
企業融資及零售銀行業亦不好過。在美國聯儲局減息下,全球央行正進入新的減息周期,靠賺息差維生的銀行,面對利潤空間壓縮、信貸需求疲弱,生意愈來愈難做。如今眼前兩大問題,其一乃美國債息曲線出現倒掛,意味美國經濟可能快陷入衰退期,全球經濟兩大引擎—中國和美國都無力再前進,勢進一步冷卻企業投資及消費信心,下半年貸款增長將急速惡化;其二是年底前資產價格會持續調整,企業年關難過,銀行貸款資產質素亦可能進一步下降,呆壞帳趨升,增加撥備的風險。
面對此情此景,不少亞洲區央行已先行減息,而歐洲央行和美國政府都公開表示有減息甚至重啟量寬的需要。事實上,企業、地方和政府債務高企,一旦難以取得再融資,對金融系統所構成的風險可大可小,其中以中國的危機更甚。
表面上,央行減息,有助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再推量寬放水,有助確保市場有足夠的流動性應對企業融資需求,降低金融市場風險。問題是,在當前貿易戰的大背景,以及利率低企之下,減息的空間本身就極為有限,況且讓企業少付些利息,不等如就能救企業出生天。至於量寬放水,看似能減低「火燒連環船」的風險,但歷史事實是,過去十年量寬未有帶動全球經濟復甦,相反更加劇資產泡沫和社會分化,貧富懸殊嚴重。法國的「黃背心」事件、美國的「優先政策」、香港當前的困局,多少正是量寬無極限的後遺症狀,後果只會令政府施政更加困難,經濟停滯不前,不見得是一條活路!
事必有至,理有固然。全球經濟正陷於十年量寬所種下的惡性循環之中,要徹底擺脫這個輪迴噩夢,就得忍受痛楚,只有決心進行經濟結構性改革,始有望重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