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早前公布的通脹數字,基於反映下游的整體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升至十七個月高位,逼近3%水平,令部分市場關注到在通脹壓力下,貨幣政策未必會一如預期般寬鬆。
僅看大數的話,無疑通脹壓力升溫,但眾所周知,內地通脹大部分是由食品價格上升造成;豬肉價格持續上升之外,就連雞蛋、生果等價格都向上。如果撇除食品部分,內地最新下游通脹數字根本是沒有升溫,消費物價指數(CPI)影響貨幣政策進而加大貨幣政策寬鬆力度與空間之說,未必成立。
內地的整體物價數字,令債券市場需求進一步上升,財政部十年期國庫券利率,在二級市場一度跌穿3厘,同時間,多批新債認購倍數都達到接近三倍左右水平,某程度上是市場對利率下降預期的投射。
CPI基本上僅僅是食品價格上升帶來的問題,應該要留意是上游工業品出廠價三年以來再次跌至負水平。一方面,中國仍然屬於製造業經濟體,企業利潤以至股市表現,跟上游物價走勢相當有關連。
其次,如上游通縮壓力會傳導,一旦目前內地由豬肉價格帶動的下游通脹壓力消除,取而代之可能是中國將有通縮壓力。
真正限制內地大規模貨幣寬鬆的,主要還是企業的槓桿問題,以及新增的人民幣因素。眾所周知,流動性太寬鬆,人民幣壓力就會較大,自從跌穿七算之後,種種迹象顯示,人行相當致力將匯價水平守穩於介乎7至7.1左右。至於企業槓桿問題,適逢國慶七十周年,據報內地不希望市場有亂子,但上半年大量流動性尚未沖銷,再加快放水後遺症亦大。
因此,人行上周六發布公告,決定自今天(八月二十日)起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除了可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變相讓銀行按個別客戶信貸質素釐定利率水平,提高利率傳導效率,更有利推動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新的報價機制亦有利於破除貸款定價的隱性下限,有利於切實將政策利率、銀行間利率等的下降反映至貸款中,有助於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明顯較以往一刀切減息甚至不理好醜劃一定價成熟。未來一段日子,A股ETF必較本地指數可取。
獨立股評人 胡孟青